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10月15日,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表现为“三增、三减、一不变”,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近年来,青海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青海湖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以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多样性为重点,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相关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2022年统计总量达到60.6万只,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鸟类种数达235种;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加到2022年的3400余只;青海湖水质优良率达100%,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同时,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保持不变。
始终把系统保护综合治理作为筑牢青海湖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持续强化修复治理,先后投资2.5亿元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体系建设、保护能力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健全监测体系,在制定实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方案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等基础上,与相关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相关部门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平台,并科学建设青海湖生态监测网络感知系统。目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已全面完成,并联合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湖湟鱼洄游季 再现“鱼鸟共生”生态景象
截至2022年,青海省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裸鲤鱼种1.97亿尾,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详细] -
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鱼鸟共舞 林水相依
作为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仿佛是一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蓝宝石”,晶莹剔透,极目远眺,水波浩渺,无边无涯。像孙建青一样,还有许多生态守护者潜心呵护着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详细] -
“水-鸟-鱼”系统保护,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
一尾尾青海湖裸鲤被民众小心翼翼地从装满鱼苗的盆中放流至沙柳河中,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逆流而上,青海湖的重要补给河流之一——沙柳河中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