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改造后的海螺沟景区道路正式通车
新建的青岗坪隧道进口。四川公路设计院供图
12月12日,记者从蜀道集团获悉,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海螺沟景区道路于当天上午正式通车,景区同步对外开放。
在“9·5”泸定地震发生后,海螺沟景区道路毁损严重。此次升级改造后的景区道路路面宽度扩至7.5米,新建了“4隧2桥”。线路起于磨西镇海螺沟大门,止于3号营地,全长约29公里,四川交通人仅用1年零3个月,就让这条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景区道路焕发新生。
12日上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院”)的现场设计代表,还原这条景区道路的震后“重生”历程。
震损严重
景区入口路段成“绝壁”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当天傍晚,四川公路院8名工程师抵达震中磨西镇,参与应急抢险工作。作为现场设计代表,袁泉从去年9月9日开始,到景区公路建成通车,一待就是一年多。
他介绍,海螺沟景区道路距震中的最短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50%路段位于9度烈度地震区影响范围内,受到山体高位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损毁中断严重,断道长度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
其中,震损严重路段有7.4公里,位于景区大门到1号营地之间。景区入口依山而建,约10万方堆积体将短短1公里路段掩埋,形成“绝壁”。
经过排查,沿线地质灾害点共有57处,其中滑坡21处、崩塌12处、潜在泥石流16处、路基开裂8处,中高风险点位约占一半。
排查隐患
“空、天、地”多管齐下
如何快速、高效、安全地重建景区道路?设计团队将施工前的隐患排查、地灾处治放在了第一位。袁泉解释,自泸定“9·5”地震之后,当地发生100多次余震,加之2023年雨季,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结合以往灾后重建经验,如果不做好地质灾害处治,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大规模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工期和施工安全。
如何全面、精准排查地灾隐患呢?设计团队应用了“空、天、地”先进勘察测绘技术准确判断。“空”包括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地灾点进行大范围的系统排查;“天”包括采用机载激光雷达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在路线走廊范围内进行地灾排查;“地”指采用人工排查、工程地质勘查等手段详细排查地质灾害点。
此外,团队还采用自动监测手段对泥石流和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因为地灾拖延工期,或者造成安全事故的情况。
避大治小
对近9成路段升级改造
面对57处地灾点,设计团队采用了“避大治小”的处治理念,即新建隧道、桥梁绕避大型地灾点,治理小型地灾点。
袁泉介绍,重建道路的89.76%是在既有道路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海螺沟景区道路原来路基宽度多在4米到6.5米之间,改造后达到7.5米;最小转弯半径由8米增加到15米,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随之提升;原本三分之二的路段是水泥路,现在全部铺设了沥青混凝土,驾驶平顺度变得更高。不仅如此,线路设计、建设中还融入了生态环保理念。比如边坡整治方式从传统的工程绿化升级为生态修复;路面铺设材料使用了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以减少施工烟尘气体排放对景区的影响,也可以降低能耗。
据承建方四川路桥交建集团介绍,项目施工中多次与当地林业和环保部门沟通,邀请专家对景区道路植被保护制定专门保护措施,遇到珍稀植被就调整施工路线,实现了对珍稀植被的“零破坏”。
如今,从海螺沟大门到3号营地全长约29公里的景区道路焕然一新,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双重提升。旅客乘坐景区大巴盘山而上,可以一路欣赏沿途美景,旅行体验感同步提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海螺沟景区恢复开放 暂不接待散客
12月12日,受“9·5”泸定地震影响闭园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恢复开放,单日限流500人,暂不接待散客。[详细] -
海螺沟景区道路重建9月底基本完成
海螺沟景区道路是海螺沟景区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在“9·5”泸定地震中损毁严重。如今,从磨西至三号营地的29公里路段正在恢复重建中。项目建设正在按进度如期推进,预计9月底基本建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