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漫天梨花描绘出金川小康路上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04-12 09:07:00来源: 四川日报

  阳春三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河谷的万亩梨花一夜之间傲然绽放。河水奔流、梨花晶莹、麦地碧绿、天空湛蓝,这是一幅美丽恬淡的世外梨园画卷。

  金川,因境内河流大金川得名,素有“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东女国”之美誉。在其苍莽大山深处,与雪白梨花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高耸入云的石碉、威严不减的乾隆御碑。200多年前,清乾隆皇帝为巩固地方政权,历时29年前后两次出兵金川,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和统一。如今,金川河谷的黄土与风沙早已掩埋了这段硝烟四起的历史,惟剩雪白梨花和百姓笑靥相映成景,描绘着“云上新江南”小康路上的新图景。

  “乾隆御碑”背后的故事

  3月下旬,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行阿坝·城乡融合看金川”大型新闻采访行动走进金川,来到了大金川河左岸、安宁镇安宁村的乾隆御碑处。艳阳当空、春风料峭,游客三三两两从停车场爬至半山腰的御碑亭。这里正是“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的刻立之处。

  跨入碑亭,一座黑漆漆的高大石碑闯入眼前。历经200多年风霜,由花岗石錾刻的石碑依然保存完好。碑身高4.5米,宽2米,厚1.3米,上面篆有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宝顶同样由花岗石錾制,雕刻“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碑下有一碑座,高0.8米,长4.3米,宽2米。凑近细看,这块重达数吨的巨石记载了乾隆皇帝两次用兵金川的征战史,透过錾刻的碑文,以及乾隆御碑“一号讲解员”张诗茂生动的讲述,200多年前大小金川之战越过时空重新变得生动。

  乾隆初年,四川西北部土司众多,彼此之间常因承袭土职或疆界纠纷而械斗、仇杀,事端频生。其中,大、小金川两地由于传承已久且曾有战功,受到了清廷册封,备受重视,势力最为强盛。受封后,两地经常打着朝廷的名号恃强凌弱,搅得地方不得安宁。

  乾隆七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病故。次年11月,清朝任命其弟莎罗奔承袭土司职。莎罗奔上任不久,袭取小金川,夺取了小金川印信。5年之后,又发兵攻打了其他几位土司的辖区,渐渐迫近了进入其他省市的南大门。

  “这时的清政府原本才结束了另一场战事,对大小金川的矛盾和斗争无意派兵介入。然而大金川扩张的野心,已经威胁到了清廷边地的稳定。”张诗茂说,大小金川地处要地,近接成都,远连卫藏,是连接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桥梁和咽喉,然却长期蚕食邻封,不安驻牧,打破了川西地区各土司的均势,极大地威胁到了边地的稳定。为了保护当地太平,乾隆皇帝有心寻机进剿,为大小金川之役埋下了伏笔。此后,川陕总督庆复采用“以番治番”之法,数次联合与大金川相邻的多家土司发兵攻打大金川无果,乾隆皇帝终被激怒,连降两道谕旨,调遣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补授川陕总督,期望通过大兵压境,迫使金川地区的事态得以平息。第一次金川之役战幕由此拉开。

  第一次金川之战打了两年,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乞降结束,自此川边平静了20余年。第二次金川之役发生在1771年至1776年,清军最终获胜,平定金川。

  全国重点文物“中国碉王”

  为何金川如此难以攻打?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碉王”之称的金川县曾达关的马尔邦碉,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金川县马奈镇八角塘村。站在大金川河畔,两岸的曾达东碉和马尔邦碉两座石碉高高耸立,气势雄伟。藏羌民居往往由大量石头垒筑,但这处石碉却和居住无关,而是当年土司们的军事防御措施。

  金川县政协原副主席丁德安长期研究金川历史。据他介绍,曾达关位于大金川河下游,为一处古关隘,扼守通往丹巴之咽喉。两碉夹峙江流两岸,居高临下,齐锁要道,易守难攻。在金川之战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为抵御清军的进攻,在此险要之处修建了曾达东碉和马尔邦碉。碉楼为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方锥形建筑,碉身密布瞭望和射击孔。其中马尔邦碉因其高度为51.2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墙体厚度可达80多厘米,因此拥有“碉王”之称。

  石碉怎样发挥作用?丁德安表示,这种石碉往往修建在要隘险道、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以防御和阻止敌人的进攻。因为地处有利位置,且居高临下,很容易封锁独路险道,也具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

  如果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那能否将碉内之人困到弹尽粮绝?当年的匠人早已想到后招。在当年大金川土司的大本营、今金川县勒乌镇,同样有两座石碉扼守大金川河两岸。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石碉有暗道连通。两岸人马不仅可以通过暗道互通往来,还可以在暗道取水、储粮,坚守石碉两三个月不成问题。

  第一次金川之战中,张广泗面对金川的战碉倍感艰难。战碉易守难攻,坚固异常,清军采用了掘地道、挖墙孔、断水路、炮轰击等各种办法,均无法破解战碉的严密战线。在清军束手无策之时,被围困近两年,已经弹尽粮绝、兵疲马困的莎罗奔才主动请降结束了战争。而第二次金川之战时,乾隆已休养生息数年,并且有长达20年的攻碉训练,吸取了一征金川攻碉惨败的教训,最终攻破坚固碉楼,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00多年过去,在金川各村寨,至今仍能看到不少古碉。丁德安说,史料记载金川县的碉曾多达七八千座。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为防御土司之间打仗殃及平民,每个村寨、每户人家都有修筑石碉的想法。家碉虽然高度更矮,仍能相互拱卫、起到防御作用;此外,有的百姓为显示家庭富足,也选择修筑石碉。如今,金川的部分石碉四周还遗留有石砌的掩体垛子以及深深浅浅的壕沟。当地百姓介绍,以前牧民放牧时,还曾在多处发现铅子、炮弹、箭头等清军进攻大金川时的兵器。

  曾达关的马尔邦碉历时数百年而不倒,且高度位于川西北高原众碉之首。2013年,曾达关碉(曾达东碉和马尔邦碉)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碉不仅见证了乾隆打金川的历史,也以因地制宜、垒石为室以及筑造坚固和布局严谨,展现出藏族百姓建筑艺术和营建技术的成就。

  “醉美梨花”助力农旅融合

  金川之战结束以后,为颂扬政绩,乾隆皇帝亲自铭书,下令立下了“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这块曾经的功劳碑,也见证了此后经年一方百姓的安宁。

  丁德安表示,乾隆平定金川之战先后投入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两场艰苦的战役,清朝在这一地区逐渐废除了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其他省市的经济文化交流,打开了金川禁锢的历史文化大门,为金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每当有游客来时,义务讲解的张诗茂都会声情并茂地表达他对乾隆御碑的看法,“这里不仅是一个景点,它最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只有安定团结,老百姓才可能休养生息迎来发展。”

  200多年后的金川,已是万亩梨园的“云上新江南·醉美梨花源”,其“雪梨花景观”“红叶景观”双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景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两项桂冠的“中国美丽田园”目的地。

  走进金川县梨现代农业园区,可以看到路上山、田成格、渠成网,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尽现眼前。按照农旅融合的建设思路,金川县梨现代农业园区自2017年全面启动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62亿元。覆盖金川县沙耳乡、庆宁乡、咯尔乡、勒乌镇,总占地面积1.2万亩。其中,位于金川县勒乌镇金马坪村的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1298亩。目前,金川先后培育了雪梨深加工龙头企业6家,研发制作雪梨膏、雪梨糖、雪梨饮品、雪梨烘烤片、雪梨酒等制品,培育创立了“金川雪梨膏”区域公共品牌。与此同时,金川的“雪梨经济”已向旅游观光、民俗文化拓展,当地围绕金川雪梨,举办“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节庆活动。近年来,金川县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高质量推进观音村、安宁村、金马坪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安宁甘牛、庆宁团结等29个“一乡一点”比学赶超、互学互促,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人士,他们有效结合了金川特色,并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金川的规划设计全过程。”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祥全介绍,根据2023年—2027年金川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全县将因地制宜分为世外梨园田园综合体、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生态田园现代农业区等,产业格局形成一区一特色。

  “以前我们挑着担子,坐车去城里卖梨。现在城里人坐车进村赏花、采摘、吃农家乐,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当地百姓的心里话透着甜蜜,恰似金川雪梨的味道。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