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端、川甘两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中,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蜿蜒而来的白水江滋养着一座座仙境般的村寨。海拔1400米处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草地乡就有上草地村、下草地村和杨家湾村三座。
初夏时节,每到细雨之后,下草地村都会云雾缭绕。记者跟随下草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莲生,走进了这座村寨。忽闻锣鼓敲响,杨莲生告诉记者,又一批定制路线的游客到了。说着,他赶忙奔向村口迎接游客。
游客的车队停稳后,车门陆续开启,游客鱼贯而出。这时,头戴面具、身着盛装的村民为来客献上青稞酒,并跳起舞,以隆重的迎客仪式欢迎游客来到这被当地人称为“白马秘境、云上草地”的下草地村。
舞又称“十二相舞”,意为吉祥面具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逢年过节,当地人戴上龙、虎、狮、牛等标志性面具后,祈福表演就开始了。提脚、旋转、开胸、扬臂,舞者模拟着鸟兽各种动作。“在舞蹈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追求,也能看到远古‘百兽率舞’的痕迹。”杨莲生说。
“定制路线的游客可以在这里零距离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欣赏独有的舞、熊猫舞等表演,拜访村里的老艺人,亲手体验非遗舞面具、南坪土琵琶制作,体验开坛扎杆酒的醇香,品尝独特的天然美食。”杨莲生说。
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们依山而居,在此形成层层叠叠的大型藏寨。登嘎甘(熊猫舞)、舞、南坪曲子和川西藏族山歌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涂抹节、火圈舞等特色民俗在这里集中呈现、交相辉映,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学生前来研学。
近年来,下草地村先后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也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2023年,草地乡成功整乡创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3个村的群众参与全乡的旅游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下草地村聚焦民俗文化体验区发展定位,不断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展现特色文化魅力,让身居深山的乡村与非遗文化一起,走向了振兴发展最前沿。
漫步村寨,车道干净整洁,步道四通八达,还有院墙上醒目的山神画像、房屋上精致的壁画等,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变了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还通过一些微改造,让特色文化符号更加明显,更有传播力。”杨莲生说,村里不仅建成非遗广场、白马文化展陈馆及传习所,还专门腾出一块地方,建成舞主题文化园,全面展现当地特色文化。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村的交通条件也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啦!”杨莲生说,这两年,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特色藏家乐,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村寨文化有特色,交通食宿不断改善,当地的文旅环境吸引游客,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前不久,草地乡举办第39期“每周一课”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机关职工前往舞面具制作传承人郭兴平家开展现场学习。草地乡党委组织委员张雪说,草地乡号召全乡干部学习当地文化,引领全乡群众共同挖掘、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提升为游客服务的能力。
去年,草地乡与一家酒店和一家定制旅行社达成合作,共同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体验定制旅游线路,深度融入九寨沟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主动将深藏大山的特色文化推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3月春暖雪融以来,草地乡已累计接待定制游客100余人、研学团队1000余人,群众增收十多万元。每一次,村民们都早早备好美味的长桌乡宴,摆满手抓腊排、血肠、羊肉、金疙瘩、野菜等地道美食,带着游客一起动手自制本地特色小吃白马烤鸡、洋芋糍粑、荞饼。
“我怀着期待进入草地乡,果然没有失望。”游客李远说,“这里的一切都这么天然,我们体验到了地道的民俗风情。”
“我们的非遗文化深受游客喜欢,村里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上草地村熊猫舞传承人班付珍向记者介绍,跳熊猫舞需戴熊猫面具,舞姿模仿熊猫喝水、爬树、打滚等动作。班付珍还说,现在已有多名年轻的徒弟跟他学习这一古老舞蹈,他相信这项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当地特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杨莲生说,下草地村将按照草地乡整乡打造的部署,加强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旅游体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