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从红色故事到红色产业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北篇(中)

发布时间: 2024-06-07 09:06:00 来源: 青海日报


学生在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学习沙画。李庆玲 摄

  绿色的大地,红色的魂。祁连山下、青海湖北岸,3.4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大地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魂铸祁连,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造福人民、泽被后世。

  历史辉映现实,“两弹一星”精神和生态文明之光熠熠生辉、照耀未来。

  如何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如何发展红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带着一系列思考,海北州全面打响红色研学品牌,着力构建“1+8”红色研学体系,深挖海北红色资源“富矿”,打造“理论教育、现场教学、党性分析、政治生日、典型引领、案例警示”六位一体党性锤炼模式,持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红色研学工作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研学和培训“火出圈”。

  挖掘红色内涵

  让红色研学“活”起来

  进入夏季,金银滩草原绿草如茵、遍地花开。从全国各地来海北参加红色研学的学子走进221基地旧址,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海北州把保护基地旧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为革命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落实资金6.66亿元实施基地旧址保护、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3项,打造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31处,挖掘遗址16处。完成部分厂区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治等工作,建成221基地一厂区陈列展示馆,完成221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大事记整理、基地旧址文物点的单体建筑核实清点工作。实施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基本陈列展示、改陈布展以及原子城纪念苑环境改造提升项目。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海北州全力推进红色教育和研学,以“省州共建”方式建成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打造同宝山国防教育和红色革命研学基地,加强合作共建,与省内外7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原子城纪念馆挂牌红色研学基地。

  “参观656工号时,我仿佛被拉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先辈在这里成功进行了1:1冷爆试验。”爆轰试验场现场教学后,学员纷纷表示,一件件实物和图片影像等,让他们通过追寻红色记忆,真切感悟到革命精神伟力。

  海晏县被誉为“中国原子城”,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海晏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红色研学新高地。在海晏县提出的构建“一城五业、全域生态”总体发展格局中,其中“五业”就包括发展“红色研学业”。

  海晏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红色研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宋吉福介绍,海晏县依托理想信念干部学院和青少年研学营地,积极整合红色场馆资源,延伸打造“两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点,全面升级现场教学点,将29处县域本土教育阵地纳入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范畴,构建起“一区两地三馆四化多点”红色研学体系。

  如何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在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一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转战祁连行军路线示意图”告诉我们答案。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红西路军左支队1937年3月14日翻越雪山后是走出祁连山的历史真相,祁连县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红西路军转战祁连史料挖掘整理工作组,重走左支队当年的行军路线。

  祁连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李扎西才让作为工作组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他说:“每到一处,我们无不为红西路军先辈为至高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无不为先辈坚守心中崇高信仰的信念而震撼。”

  “我们通过成立工作专班、重走革命路线、多方收集史料,打造以‘一地一书一剧一课一盟’为主要内容的祁连版红色研学矩阵,为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了新动能。”祁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宏祥说。

  丰富内容形式

  让红色产业“火”起来

  特色线路层出不穷,精品课程不断开发,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海北州红色研学产业产品供给体系不断丰富、研学体验不断提升。通过深挖红色题材,海北州创作红色主题文艺作品,组建海北“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2012年以来先后赴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宣讲报告380余场,受众33万余人,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在海北州委党校,通过打造《重走金银滩牧民搬迁之路》《“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用“两弹一星”精神照亮新时代赶考路》等红色精品课程,持续优化南北两条研学路线,构建起了集专题类、现场类、体验类、情景类相结合的“精品专题+经典案例+精彩现场”红色研学体系。

  “从国营221厂创建之初到全面退役,云集了众多保卫基地的部队,十二营地空导弹部队既是基地的高空守卫者,也是我国驻守在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在空军地空导弹第十二营现场教学点,海晏县委党校老师刘永辉采取“激情教学+互动教学+重温入党誓词”等教学模式,向学员娓娓讲述“十二营”的故事。

  海晏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红色研学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常德介绍:“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州级11个教学点、县级5个教学点的基础上,面向党员干部设计主题课程19门、常用线路5条,开发打造红色教育研学点15个、生态教育研学点3个、特色教育研学点4个,梳理尕布龙等名人故事4个,打造2部红色剧目,开发8大类教学模式,设置‘菜单式’教学模块,建立起‘红色+N’的研学课程。”

  来到“鱼鸟天堂·藏城刚察”,刚察县对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刚察县重点开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实践(生态文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3堂精品课程,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走过的路线”,依托果洛藏贡麻村民族村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等打造“一点一中心二区三基地”教育教学点。

  初夏的落日余晖中,青海湖仙女湾仿若人间仙境,碧波荡漾、飞鸟翩跹、鸣声啾啾,一幅和谐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生态保护教育的阵地,能够让学员融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中,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海‘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刚察县委党校副校长郭永萍说。

  在刚察县开设的现场教学点中,包括湟鱼家园观鱼体验区、泉吉圣泉湾生态体验区、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仓生态修复教育基地、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等,都是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因地制宜推动红色研学有机融合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刚察县探索“红色+绿色”模式,破解了同质化问题,打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研学品牌。

  实现综合带动

  让红色经济“旺”起来

  健康馆、科普馆、大国工匠馆……走进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馆内精心设置的主题教室让来到这里的学生真切感受到“行走的课堂”的魅力。海晏县委党校教师、营地综合实践服务中心老师马少英介绍:“营地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根据学员的类别、年龄和课程天数等,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学体验。”

  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是海晏县打造的集研、学、游一体的红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规划建设综合教研区、素质拓展区等5个功能区。目前营地已顺利通过省级研学营地评审,投入使用营地公寓、餐厅,可容纳1062人住宿,500人同时就餐。

  以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建设为依托,海晏县聚焦“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红色研学旅行,逐步推动红色研学从党员干部教育向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延伸,依托室内外设施和教具设计课程60余门,形成了以红色之旅、生态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之旅等为主线的青少年红色研学精品参观课程路线。

  引导广大青少年、青年党团员干部自觉传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当地发展的有力抓手。2023年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试运行期间,承接全省大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中小学研学夏令营等各类研学培训43期2966人。

  在天境祁连,该县整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以共建共享为理念,把红色旅游融入河西走廊、甘青旅游大环线,创新开展“红旅、红培、红研、红展、红创”等“红色+”活动,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凝聚新力量。

  红色研学还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海晏县将主题课程教学点设在“攒劲”东达村和美丽海东村,刚察县的果洛藏贡麻村等,带动旅游和基础设施改善、促进消费。

  一组数据显示,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北州坚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整合原子城周边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推进“123”A级景区创建,环湖北岸6处特许经营点建成运营,打造同宝山等露营基地37处,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1家。2023年,海北州累计共接待游客1476.6万人次,占全省比重33.5%,实现旅游收入30.75亿元。

  记者手记:来自“场景”的震撼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到西海镇,也不是第一次走进一分厂、二分厂等221基地旧址,但这一次采访,来自一分厂的“场景”视觉冲击,让我对学习和“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一分厂是221基地最重要的厂区之一,走进保存完整的厂房旧址,看到每一栋拥有独立代号的建筑,看到展板和各个建筑上所绘的标语,仿佛让人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年代。

  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海北州对一分厂进行了保护修缮。现在走进一分厂,在一处集声光电等沉浸体验模式为一体的陈列展厅里,展陈着96件(套)展品、35000多字的说明文字、45张照片、32段口述历史、复原的8处历史场景、2组艺术品雕塑和6项多媒体展项。

  保护修缮后的一分厂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有了全新的体验。以前聆听红色故事需要听人去讲,现在跳出“场馆”造“场景”,人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体验、多媒体VR体验等多种方式,走进历史去学习历史,重温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历程。

  在展区里有一处由多媒体打造的房屋,里面空间不大,但由光影打造的“通天书墙”上摆满书籍,整洁的黑板上书写着“两弹一星”精神,两束明媚的光透过窗户直直照进房间深处,仿若科技之光照进现实。在这里,感官被“包裹”,充满着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

  从保护修缮后的一分厂我们可以看到,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和运用不能枯燥乏味灌输,而是要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将历史摆在人们的面前,让人能看得见、听得到,能深度参与体验。

  文化遗产“活”化,是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北州用心做、用情打造,通过优化组合,让革命文物得以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让人们在“场景”中走进历史大门,学习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留下的历史书,提升人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从而达到实现还原历史事件、弘扬革命精神的目的。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