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沙头防沙治沙。
碧波荡漾青海湖。
清清黄河。
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园。
龙羊峡库区冷水鱼养殖。
光伏羊。
技能培训。
指尖上的艺术——贵南藏绣。
塔拉滩上的熔盐式光热基地。
海南州,因地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之南而得名。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州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青海·海南经验”。
居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腹心区域的海南州,紧紧围绕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推动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
新开局——浇筑扎实的前期基础
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参与全球治理的务实行动,这与海南州一直以来坚持的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海南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一时间在全省举行创新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介绍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背景意义、基础优势和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主要内容,并迅速组织州编办、发改委、科技、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赴山西太原市、云南临沧市考察学习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及工作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等。
以“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青海省建设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制发一系列关乎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规则、工作方案、重点项目、任务分工以及到2030年的发展规划“落地”,为启动创新示范区全面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式吹响海南州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号角。
新动能——汲取磅礴的科技智慧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海南州坚持以人才强州战略为指引,以实打实的人才行动计划、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引资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N”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起横向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等各条战线人才队伍,纵向明确各层次人才相应标准、打通人才晋级空间的“横纵一体”人才政策体系。
为满足创新示范区人才和科技需求,组建由60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创新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依托对口支援、人才项目洽谈会、赴省外校园引才等平台,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累计选派涵盖农林牧草渔等专业的科技特派员480余人,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8个,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行政村、“三型”企业、州级科技示范基地及州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和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五个全覆盖。
目前已建成覆盖州、县两级的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外网,建成州级网络中心及州级城域网、县级网络中心及县级城域网,积极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服务。率先推进州县两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共和、贵德两县被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加快培育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积极培育龙洋知鲜、雪峰乳业、德祥秋诺、青藏华峰、青藏部落、黄河畜兴等较强实力的农牧产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海南州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专家入库、企业创新创业等科技管理,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和材料的一次性报送。为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透明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务。
新成果——锻造强大的技术攻关
唯有改革创新,方能披荆斩棘。行走在示范区建设路上的海南州深谙此道。
为给示范区建设添智赋能,印发《海南州科技顾问聘任服务办法》《海南州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高层次专家的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撑,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攻关,解决制约全州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建立海南科技成果登记项目发布制度,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干热岩单孔取热的导热流体注入关键技术研究,以钻孔换热方法为核心技术的干热岩热能提取获得新突破。
优化“云藏”高效爬虫及检索系统,藏文分词标注语料规模达到580万词次以上,检索系统查全率为99%,查准率为100%,实现了互联网中文和藏文信息资源的实时收集和检索服务,有效的舆情过滤和分析为平安海南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积极争取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藏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海南。围绕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医疗与公共服务、大数据、生态保护与生态农牧业等内容实施科技项目60余项,实施黄河谷地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示范研究,为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沿黄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等。
据统计,仅2023年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件,总数达到26件,增长26.9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0.58件。培育注册商标、打造知名品牌,申请商标638件,注册商标289件,目前全州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006件。围绕新能源、生态农牧业、大数据等领域,申请组织实施符合本地需求的省级专项,登记合同成交额480.96万元,较上年增加8.75倍。
新探索——抓牢示范区建设任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常态化开展“清洁海南”行动,投资25.36亿元实施污染防治及管控、共和盆地沙漠化防治及草原生态修复、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和青海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项目和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与流域治理。
示范区获批来之不易、建设任重道远、前景远大光明。两年间,海南州积极履行建设可持续示范区主体责任,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49%,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3%,地下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
《海南藏族自治州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清洁海南”行动步入法治化轨道。光伏治沙成效显著,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三年以上草场植被盖度达到80%。贵德、同德两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完成清洁能源投资135亿元,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基地一期实现并网,二期三期及红旗、香加75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青豫直流±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和世界首个最大规模电源侧分布式调相机群,建成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龙羊峡85万千瓦水光互补电站和8座电源侧储能电站建成运行。清洁能源收入占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0%、固定资产投资的70%、工业增加值的80%、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0%,一举扭转了千百年来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向清洁能源为主导的重大产业转型。
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快步推进。落实项目资金10.71亿元,积极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草畜配套生态牧场16个,打造优质饲草生产基地5个,海南州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牧草生产基地。
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2个;建设万亩青稞、油菜、饲草种植基地11个,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2个;新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
打造“天路飘香”“光伏羊”等名优品牌;建成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平台6个,建设信息采集点136个,实现农牧业产业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共和县被命名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藏羊产业园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列,贵德县列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贵南县被列入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数字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主动融入“东数西储、东数西算、东数西训”国家布局,逐步形成水、风、光、地热、储能清洁能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州清洁能源总装机达46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的52%。
加快建设占地80公顷,集存储灾备和通算、智算数据中心为一体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取得国家A级证书,并获国家“低碳”4A等级认证。积极争取抗疫国债资金1亿元用于保障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道路、电缆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容优化大数据产业园至西宁移动互联网、建设中国电信天翼云海南州节点,互联网州际出口带宽达到960Gbps。同时,建成海南州农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智能监测预警网点42个,可支持畜牧业养殖远程管理和灾害预防。贵南、兴海牦牛藏羊和同德青稞原产地质量追溯试点及农机数字化管理稳步推进。
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一河一湖”,提档升级青海湖·恰卜恰·龙羊峡·贵德“四点一线”生态旅游景区。并基于文旅资源丰富、种类多、品质优等特质,不断扩大和丰富海南的文旅产业。
州域内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青海湖)、4A级旅游景区3个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龙羊峡),“圣洁海南”品牌效益持续放大。同时,不断优化改善文旅基础设施条件,数字图书馆项目、州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等有序推进,文旅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新发展——坚定不移的恒心接续
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路上,“海南实践”从未止步。
可持续发展成果显著。与2021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19.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保持100%。全州财政民生支出持续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年度旅游总人数1856.7万人次,旅游收入60.67亿元,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正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进。
可持续发展典型亮眼。“小小光伏羊 生态大文章”。共和县塔拉滩海拔近3000米,空气稀薄,曾是沙化严重的半荒漠化土地。为提高半荒漠化使用效率,近年来,光伏发电园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光伏”理念,在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养殖了相匹配数量的光伏羊,通过“放羊吃草、循环控制”,实现园区生态平衡。
截至目前,打造光伏生态牧场示范点14个,光伏牧场面积达1866.67公顷,辐射带动合作社、村集体经济17个、农牧户3821户,年周期性可饲养藏羊1.2万只,养殖纯收入1058万元,户均增收0.41万元,节约饲草成本197.28余万元,形成生态链、循环产业链深度融合,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就在7月9日,由海南州政府与青海大学共建的青海大学—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揭牌,建立海南州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高端智库。把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有效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紧抓实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
从地方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融入到国家产业战略,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海南州,在创新示范区建设道路上,正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加快构建体现海南州特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青海样板”“中国方案”。 (本版图文由海南州科学技术局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