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湟鱼洄游季的泉吉河。
泉吉河边做生意的牧民。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地处青海湖北岸,这个曾经远近有名的打鱼村,如今凭借湟鱼洄游奇观,成为了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绿色增收”。从过去到现在,在生态保护的维度中,“靠湖吃湖”有了新的方式,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因曾救过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青海湖裸鲤被青海人亲切地称之为湟鱼,每年端午前后,湟鱼便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洄游之旅,泉吉洄游观测点也就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
再次见到新泉村村民郭永忠时,他依旧是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上的一名摊主,忙着售卖鱼食、手工艺品等,显然和前几年有着明显变化。经营场地从流动摊位搬到固定木屋,规模扩大的同时产品也丰富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收入,2019年收入是4万元,去年则达到了15万元。
谈及过去和现在,郭永忠欣然感慨:“生态保护好了,我们这些环湖群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碗‘生态饭’吃得安心也开心。”
20多年前,郭永忠还是个打鱼郎,靠着打鱼的微薄收入维持家用,日子过得拮据。后来因实行零捕捞封湖育鱼政策,一时不知道干什么,也面临过零收入的窘境,无奈只能外出打工,在周边村子收过羊毛,也出远门四处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无法保障。
后来,在严格的保护和艰辛努力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湟鱼洄游被大力宣传,吸引广大游客来此参观,也让他瞄准商机,在泉吉河边做起了小生意,如今不用四处奔波,收入稳定。
有着251户757人的新泉村,很多人像郭永忠一样,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成果并实现绿色增收,收入一年赛过一年。陈世林,新泉村村民,起初跟着郭永忠在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经营旅游纪念品,学习售卖技巧、积累售卖经验,小买卖做得也还不错,一年有个三四万元的收入。今年,他拍租到河边的一间小木屋重操“旧业”,因为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他对预期信心满满,招揽客人的劲头也很足。
为了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也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泉村在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修建了10间小木屋,通过拍租形式租给村民经营。郭永忠说到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去年村民都持观望态度不敢一试,而他大胆一试租了四间商铺,可喜的是一年下来收入非常可观,今年商铺供不应求,一家只能拍租一间,业态较往年更加多元。他家的商铺在黄金地段,相较租金就更高,三个月达到了6800元。
新泉村党支部副书记盛生梅告诉记者:“湟鱼洄游季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今年新增了2间木屋,根据地段拍租给村民,村民的意愿很强烈,租金也将实现分红,让全村群众都能切实感受到生态红利。”
坐拥丰富且独特的生态资源,生态保护成果正为绿色发展开辟出更多“新赛道”,湟鱼洄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叠加释放,村民在家门口凭借绿色谋生致富,“湟鱼”带动一村甚至一县的发展。
盛生梅说:“生态保护人人受益也是人人有责,对于湟鱼要永远怀有感恩之心,用心用情参与保护,如今村里也组建了环保队,每周五固定开展环境清洁,村民们参与热情高涨。”
游客络绎不绝,从事保洁工作的张生海和寇全红在泉吉河边沿河道查看。55岁的张生海已经干了5年,他说:“有时候河道里水流小,湟鱼洄游时会不小心被卡住,我们就得经常沿河转,如果有被卡住的情况发生,需要及时下到河道帮助它们脱困。”生态馈赠发展,让他们在家门口谋得了一份工作,既能顾上家里还能实现增收。
从曾经被动选择到如今主动参与,很多像郭永忠、张生海一样的从业者,也都成了生态保护的义务宣传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更多人普及青海湖裸鲤保护的相关知识,也把自己如何凭借生态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他们心里,生活的变化、家乡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他们正在亲身实践并从中受益。
一路走来,青海湖裸鲤保护成果辐射更多行业、带动更多群体,在新泉村甚至刚察县,“湟鱼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从生态旅游到餐饮、住宿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授人以“鱼”实现致富,诸如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