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大湖欢歌

——“呵护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蹲点调研采访(中)

发布时间: 2024-08-16 16:43:00 来源: 青海日报


美丽的青海湖。华旦扎西 摄


湟鱼洄游时开展自然教育。


和谐共生。


鹤鸣青海湖畔。路自强 摄


湖畔雪山。

  环湖360公里,这方偌大的湛蓝水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如一颗镶嵌在高原大地上的蓝宝石璀璨而耀眼。

  万千生灵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形成了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

  风光之旖旎、生态之重要,让青海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革新理念、先立后破,创建任务已全面完成并进入成效评估阶段。以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为载体,为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蓄能,一切努力皆被写进年轮。

  而今再瞰,在一系列创新探索中,保护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相得益彰,当生态禀赋释放无限动能,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中,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持续溢出,青海湖国家公园必将成为青海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让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从启动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成为全国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从在全国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到中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省份之一,当国家公园成为青海的响亮生态“招牌”时,离不开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与突破,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也不例外。

  从2022年4月拉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序幕以来,到目前已超前完成8个方面55项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形成65项成果,并进入成效评估阶段。

  6月下旬正是水鸟繁育的重要监测节点,青海湖畔的黑马河保护站内,负责人李鑫举着望远镜向着三块石的方向望去,并记录下巡护情况。他说,保护站除了要履行巡护巡查职责,还承担联结社区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通过巡护能够摸清保护现状,及时发现变化情况,通过经验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提供重要支撑。”李鑫表示。

  实施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间管理体制改革,把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作为提升青海湖流域治理能力和创建国家公园的“牛鼻子”,着力构建省州县乡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协同发展、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增强保护与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了江西沟、黑马河、泉湾、小泊湖、哈尔盖和沙岛6个保护站。保护站犹如一座座“瞭望塔”,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的“前哨”作用,在自上而下垂直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成立保护站从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层面来说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聚焦微观是永葆青海湖碧波荡漾的具体行动。泉湾保护站管护区域主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镇,这里有靠着大天鹅、黑颈鹤一次次“出圈”的泉湾湿地,也是管护员重点巡护区域之一。

  在泉湾保护站站长余晓巍的介绍中得知,泉湾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除了日常巡护巡查,还把社区共管、环保宣教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宣传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理念,目前吸纳了多名志愿生态管护员。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实施了双重管理、交叉任职、新型综合执法等体制机制改革。将原有市场监管职能和旅游运营职能剥离,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协调督导局,全面履行环湖地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而且,通过实施保护站与所在乡镇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网格员日常发现、乡镇吹哨、执法队报到”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保护让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草—河—湖—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且流域内动植物资源高度聚集,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完整原真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集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于一体的景观极具独特性和代表性,为青海湖创建国家公园创造了有利条件。

  湿地类型国家公园,是青海湖持续创建国家公园的“关键词”。矢志高位推动,开展了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及空间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水生态保护等5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科学提出建设“国际湖泊湿地型国家公园建设样板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的发展目标。

  用正确的思路找到发展的出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坚持“多规合一”,衔接各级各类空间规划,目前提出“一心四区,一环多点”建设布局,即以青海湖湖体为核心,规划天峻、共和、刚察、海晏四个管理片区;以环湖公路为基础,在国家公园内外布局生态管护、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综合保障等站点。

  而且作为国家公园创建的实质性跨越,在充分考虑地方发展诉求,反复征求环湖州、县、乡(镇)、村社及国有农牧场对专项规划、范围分区的意见建议基础上,科学划定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创新提出“流域监测带”,在国家公园外围构建约1.9万平方公里“缓冲空间”,有效隔离和减缓外围区域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影响。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启动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

  创建国家公园,内外双向实现“改”与“革”。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已与环湖州县、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及相关省直部门建立起协调协作机制,建立各管理分局与县、乡之间的融合机制,探索行刑一体和生态公益诉讼衔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提升流域内综合治理水平。

  坚决扛牢保护青海湖生态的政治责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推动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正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科技合作宣教处处长陈德辉表示,加强青海湖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从共保共护中探索共治,从多方共建中凝聚共识,共同推动青海湖流域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新格局。

  共建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环湖群众的生产生活长期依赖于青海湖独有的自然资源,也因此形成了尊重自然、生态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一样,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中依旧突出人的主体,通过各项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马河镇文巴村的斗格才让和万玛措,是黑马河保护站的夫妻管护员,负责的巡护区域内有13条河流,也有马鹿、藏狐等野生动物,黑马河敖包观景点也在他们的巡护范围内。

  黑马河敖包观景点每天的客流量较大,也因此成为了斗格才让夫妻的重点巡护区域。一天,巡护途中,斗格才让突然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原来是发现了一群斑头雁在湖边“散步”,他详细地记录到了巡护日志里。

  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斗格才让成为了生态管护员。作为重要的基层力量,生态管护员在生态保护的最末端,发挥着“前哨”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从曾经的生态利用者成为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宣传员,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来自石乃亥镇铁卜加村的多杰措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成为泉湾保护站的生态管护员。采访时,多杰措毛回忆起今年跟着当地环保人士给黑颈鹤筑巢修巢的情景,在她看来,一年管护工作中这是她第一次实际参与保护。

  多杰措毛是泉湾保护站唯一的一名女性生态管护员,也是基层管护队伍中的年轻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值得骄傲也值得推崇。

  如今,周边群众成为保护生态的实践者、宣传者,义务生态管护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分别来自石乃亥镇尕日拉村和鲁色村的宫宝扎西和加华,都是90后,怀揣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愿望,如今都成为了泉湾保护站的义务生态管护员,不索回报但躬身参与保护,会时常监测记录到一些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在青海湖畔,义务生态管护员有很多,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把生态资源保护好。“参与保护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间接扩充生态管护力量的同时,也扩大了管护范围,发挥了很大作用。”余晓巍说。

  向着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国家公园前进,围绕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发展始末,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必将成为生态友好新青海建设历程中又一张亮丽“名片”。

  手记: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被誉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生态地位举足轻重,青海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为抓手,持续加大保护、修复和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在制度、体制、机制和一系列工作的创新完善中,在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优化拓展中,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更严格保护。

  目前,已超前完成8个方面55项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形成65项成果,进入成效评估阶段。生态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尤其在青海湖,形成了高原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多样性牵动着整个流域生态,极具国家代表性。

  当生态的内涵和外延延伸拓展,它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凸显,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且生态还连着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创建国家公园、永葆青海湖碧波荡漾,也将面临许多需要攻克的难点。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要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两难甚至多难问题。应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敬畏之心做到生态保护无上限、旅游发展有下限,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用正确的思路找到发展的出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注重规划先行和统筹谋划,牢记国家公园设立的初心使命,坚持“多规合一”、坚持负面清单管理、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坚持统筹考虑规划的编制与落地,不断提高规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

  还应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环湖地区发展、民生改善同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紧密关联、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融相生新路径,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中,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大湖观澜

    如今的青海湖,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沙地、裸地、盐碱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详细]
  • 鱼鸟共生 绘就大美青海“刚察画卷”

    从捕鱼到护鱼,从政府行动到全民参与,从“濒危”到“易危”,关于湟鱼保护的场景历历如昨,正值湟鱼洄游季,让我们一同走近刚察,看生态保护的刚察探索。 [详细]
  • 青海湖推动三个观测站科研合作 为国家公园创建注入动力

    未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携手“三站”,以未来青海湖国家公园“一院三中心”平台建设为契机,合力打造青海湖科学研究平台、建立青海湖科学研究合作机制、做好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