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矿业浮选车间。张鹏 摄
盐湖钾肥生产线。张鹏 摄
冷湖150万千瓦平价风光储能互补示范新能源发电项目。张鹏 摄
格尔木鲁能全球首个100MWh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张鹏 摄
冷湖天文台。张鹏 摄
察尔汗盐湖百里水景线,一半盐湖一半生态湿地。殷之皓 摄
作为传统煤矿产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鱼卡矿区建成了青海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煤炭开采、运输、监测、数据采集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新兴锂产业,位于海西察尔汗盐湖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掌握锂业尖端技术,成为卤水提锂全国第一,为世界锂产业发展贡献了更多“青海样本”;
作为未来储能产业,海西正在全力推进三峡格尔木南山口240万千瓦抽蓄电站加快建设,蓄集峡、那棱格勒等4个抽蓄电站装机400万千瓦全面开展前期工作;
……
这是本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专题报道组调研时看到的一幕幕场景,也是海西紧抓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奋力书写下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全国各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竞逐产业“新赛道”,探寻发展“最优解”。也正是此时,海西变轨新发展,解决新问题,紧抓新机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强基”、未来产业“抢滩”,因地制宜向“新”而行,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在海西州都兰县深山之中,有一座列入“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及“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二十佳矿山”荣誉称号的金矿——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报道组来到这里时,只见有轨小火车在绿植环绕中载着刚开采出来的原矿缓缓驶来。
“这个小火车是企业矿业开采提质升级、绿色发展众举措中的一个。”金辉矿业生产技术部负责人邢晴晴说,为保护矿区周边环境,公司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条7公里的运输轨道系统,不仅替代原近14公里的地表汽车运输,还降低了汽车运输形成的粉尘污染,保护了矿区植被。
金辉矿业成立于2006年,与海西州众矿业企业一样是依靠当地富饶资源,打造的资源链上的“第一环”,但是,与国内众金矿企业不同的是,这座高原矿区升级、提质、循环、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变革在这里浓墨重彩地书写。
近年来,金辉矿业通过矿山绿化、土地复垦、绿色开采、高效浮选、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等方式,逐步建设完善矿区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方式科学化的“绿色矿山”。
金辉矿业董事长张晓洲说:“今天,想要在海西州开发矿产,就得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是青海政府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竞争力的最有力举措。在海西,传统矿山的传统发展方式早已成为过去。”
而谈起金辉矿业,海西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金辉矿业利润的80%以上来自创新和环保措施,为当地创造了近30亿元的工业产值和近3亿元的利税,成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民族团结的国家级绿色矿山典范。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心不断西移,海西州作为青海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承担着矿产资源开发的重任。海西州成立至今70年间,富集的资源为全国工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但今天,与以往不同,粗放、盲目地开发形式早已不在,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开发照进现实。
今天,在茶卡盐湖,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数字发展为引领,在保护中开发、在循环中利用,多栖挺进,全面发力,一边是有着3000多年开采历史的青海最大食盐生产基地的数智化升级,另一边是“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在工业基础上生态开发,智慧运行;在鱼卡矿区,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远程控制、智能监测、自主导航、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工作面,实现了青海煤矿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开采的历史性跨越;
……
看着海西州全域矿山分布图,海西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到2025年,全州生产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新建矿山将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建设。
随着调研组在金辉矿业升起无人机,屏幕上昆仑山腹地、荒漠戈壁滩上的这抹矿业之绿让人动容,这抹绿是海西矿山的绿色向新发展,更是海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新兴产业——强基攀高
一个屏幕,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重点生产数据、能耗数据、质量指标等关键信息;一个数字大脑,实时推算产线产量、效率、成本等多维度生产数据,并构建仿真模型。走进位于察尔汗盐湖的盐湖股份子公司蓝科锂业,数字化的变革在这里悄然上演。
这里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碳酸锂材料的核心产区,每年全国市场2/3的碳酸锂原料从这里走出。毫无疑问,盐湖股份正是卤水提锂产能全国第一的企业。
过去,说起察尔汗盐湖得名于它的氯化钾生产,是钾肥让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今天,手握盐湖“聚宝盆”,加大盐湖综合资源开发,支撑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特别是盐湖提锂,让我国新能源汽车有了发展“底气”。
为此,国内无机盐领域学者还曾公开表示:推进国内盐湖资源的科学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可保障能源资源与新材料的安全稳定,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
不仅如此,企业还在加大科技攻关,让产业新业态强基攀高峰。近期,蓝科锂业开展的“沉锂母液高效分离工业化试验”科技计划项目,根据试验阶段成果及总结,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装置自控水平,实现现有盐湖提锂吸附法、膜法、萃取法主流工艺的集成创新,碳酸锂整体锂资源收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
蓝科锂业技术中心主任张成勇说:“企业2条碳酸锂生产线产品质量较去年稳步提升,产量同比增加,6月日最高产量已达到历史最高的145吨,此项纪录有望在今年打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五年规划为蓝图,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在海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线变革,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在茫崖市冷湖镇,驱车向西95公里、国道305线以北的戈壁深处,只见一排排光伏面板熠熠生辉,不远处风机叶片有节奏地转动。这里是由茫崖天茫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的青海第一个平价风光储互补示范项目,也是目前青海唯一采用30米高混凝土塔架与钢塔结合技术的混塔项目——冷湖150万千瓦平价风光储能互补示范新能源发电项目。
在“能源美”之下,大漠风光有了新诠释。从2023年8月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今年7月31日,该项目风电和光伏共发电5.57亿千瓦时。
据统计,2023年海西州上网发电量达到211亿千瓦时,电力生产上网电量实现100%绿电,相当于减碳1900万吨,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接近50%。海西全州建成光热16万千瓦,投运我国第一座商业化运行的光热电站,建成我国第一家大型槽式光热电站,海西成为全国光热装机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从矿产资源到清洁能源,从转型探索到强基阔步前行,海西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壮大,勇往直前。
未来产业——抢滩布局
在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海西州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二楼展示大厅里,陈设了企业热熔盐发电、液态压缩空气储能、多能互补等新型能源项目工作原理模型。这些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前沿技术更是海西能源发展的未来。
今年5月31日,全球首个100MWh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青海格尔木鲁能50MW/100MWh构网型储能电站正式投运。
业内专业人士对该储能电站作出较高评价:该储能电站具备3倍的无功电流,5ms惯量启动时间,0.1Hz-100Hz宽范围振荡抑制等特性,通过重构“电压、频率、功角”稳定,让新能源具备传统发电机一样“稳”的特性,可提升40%新能源接入比例,不仅在有效解决新能源不稳定、低惯量等特性方面做出了具体实践,更是为送端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占比高地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支撑。
一个储能电站的高效运行,不仅是海西冲锋在前抢滩未来产业的印证,更是海西为青海布局未来新能源接入比例的重要之举。
目前,就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而言,已建成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基地、构网型储能,在建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储能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将有效解决新能源弃风弃光、电能质量问题,也为海西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易代新说:“海西州基础电源结构取得历史性突破,大规模火电、抽水蓄能项目在海西首次落地,调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共享储能、多能互补项目正在加速推进,750千伏骨干电网加快建设,坚强智慧电网不断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在海西大自然的日光与风能已成为全州产业布局的重点,但你能否想到,夜间的星空也是海西未来产业“抢滩”的又一方向!
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被称为最不像地球的地方,但当夜幕降临,这里的星空比任何地方都美!
冷湖大气干燥洁净、优质晴夜时间占比高达70%,年天文观测可用时间超过300天,是目前东半球最佳的天文观测区域。特别是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具有无光污染、空气透明度高、水汽含量低、视宁度稳定等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具备世界级优质天文观测台址的资质。
充分发挥高原资源禀赋、融入国家科技强国战略、以一域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冷湖这座曾经的石油小镇,转型高质量推动我国天文观测事业的发展。
有业内专家这样评价冷湖: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的建设,打破了长期制约中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填补了东半球世界级光学天文观测台址的空白,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一个完整时域、空域的观测网络,为国际光学天文发展提供极其宝贵的战略性稀缺资源。
目前,在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初具规模,已落地11家科研单位12个大型望远镜和望远镜集群项目,43台望远镜。其中,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等4台望远镜已投入科学观测,落下闳望远镜(SONG)等设施运行在即,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MASTA)等项目年内安装完成。
仰望星空让人动容,回望赛什腾山令人自豪。去年9月17日墨子巡天望远镜举行首光仪式以来,已新发现主带小行星200余颗,近地小行星4颗,已拍摄16500幅图像,在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伽马爆、变星和小行星监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科学成果。
冷湖不冷、未来已来!当前的冷湖,不仅是世界天文科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海西州“抢滩”未来产业的又一亮点。
新发展、新问题、新解法。再次追问,海西何以因地制宜向“新”而行?答案——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做好“传统、新兴、未来”三篇文章,激活海西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手记:海西的未来值得期待!
在青海谈论工业不得不提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里是青海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源头所在,几十年间,海西因丰厚的资源禀赋,成为青海产业的优势和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擘画的建设产业“四地”蓝图全力奋进。站位全省,两市六州,海西州是全省唯一“集齐”“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州市。
这里风景独好,发展动能强劲!
海西不仅是资源能源的“主阵地”,更是新闻的“富矿区”。作为经济领域记者,每年来海西调研式采访不仅是每年新闻采访的必修课,更是以小见大青海经济发展的最佳窗口。
从储能发展到数字盐湖,从柴达木特色枸杞种植到生态旅游大环线建设,每年行走在海西,新闻灵感都会随着这片土地蓬勃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迸发!每年,发展的春风都会在这片戈壁荒野“发芽结果”!
今年,在海西州成立70周年前夕,本报专题报道组再次来到这片戈壁瀚海,15天的行程每天几百公里的车程,走不完的是海西32.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读不完的是海西47.1万人创造出的发展新故事!
就此次调研走过的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冷湖镇、德令哈市来说,一路走来,一路采访,不难发现海西正在变轨新发展,解决新问题,紧抓新机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强基”、未来产业“抢滩”,因地制宜向“新”而行,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里,“老故事”有了新“演绎”,“新故事”有了新“看点”,总之,耳目一新,催人奋进!
相信,海西将为青海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新时代、新征程,海西的未来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