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正是开学的日子。在雅安市最大的“9·5”泸定地震安置点王岗坪乡,转移到安顺场镇原先锋小学上课的孩子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学校——石棉县王岗坪乡中心小学。重建后的小学与幼儿园合并,迎来300多位学生。
2023年1月,省政府印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5个专项方案,构架起“一个总体规划+一套支持政策+5个专项方案”的灾后重建方案体系,确定了“一年全面开工、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圆满收官”的重建目标。
两年过去,重建进度如何?近日,记者走进石棉县、汉源县等地的灾后重建安置点,听当地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看当地如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雅安市最大的“9·5”泸定地震安置点王岗坪乡,已完成农房重建(黄刚 摄)
新家园,新学校
带来安居新生活
“新教室让我的工作更方便了。”在石棉县王岗坪乡中心小学附属的幼儿园里,小班保育员刘琴指着窗明几净的教室高兴地做起介绍,每个教室都配套了独立卫生间、储物室、午休区,还有钢琴和立式风机,“桌椅能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进行调整。”
站在幼儿园教室向外望去,升旗广场、操场、学生宿舍和小学区连成一片。石棉县王岗坪乡中心小学校长罗雷特意告诉记者,新校区地基设置了橡胶隔震支座,可以减轻地震横波的影响。
离学校步行不到5分钟,是王岗坪乡挖角村灾后重建的街区。街区里,58岁居民蒲建琼的民宿“小住一下”刚刚开张。一楼是餐厅,二楼有棋牌室,8间客房都安装了空调。她喜滋滋地说,原来住在山上以养猪为生,“现在搬过来,学着开民宿,希望能多赚些钱。”
和蒲建琼一样,不少村民都是从高山上搬下来的。整个街区的新房类型多样,有独栋住宅,也有带电梯的楼房。彝族居民骆连兵是个热心人,去年搬过来后就被村民选为当地安置点自治建设委员会委员,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家分享公益岗位、就业招聘、扶持政策等信息。
王岗坪乡“9·5”泸定地震后的新貌(黄刚 摄)
让受灾群众安居,是灾后重建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农房重建已全部完成,入住率达70%左右,现在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经基本建成。”王岗坪乡党委书记姜磊介绍,王岗坪乡户籍人口有6000余人,灾后重建区居民就有5900余人,城乡融合程度提高,因此更需要把基层治理做细,解决民生诉求,合力完成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居住方式转变。
从整个石棉县来看,县组织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133个,总投资58.45亿元,在省级过渡、重建补助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配套补助约2.79亿元,从根本上减轻受灾群众重建经济压力。
新配套,新业态
描绘乐业新愿景
“安全感”,是当地群众描述新生活时屡屡提及的关键词。让大家安心扎根的,除了防灾减灾的居住环境,还有稳定壮大的产业、稳步提高的收入。
旅游是王岗坪乡产业的核心发力点,蒲建琼就瞅准了这个机遇。她建房的宅基地是抓阄所得,就建在乡十字路口旁,离恢复开放的4A级景区王岗坪只有几公里远,未来周边还要布局温泉业态。在政府支持下,她把家里80万元积蓄拿出来装修民宿,正式开张前两天就有外地游客入住。
“思家客栈”“卓玛民宿”“生活小卖部”……走在王岗坪乡的街道上,新建的农房整齐排列,不少村民都将临街部分打造成民宿、客房、便利店等。
安居之后更要乐业。近年来,石棉县加快推进文旅重建,以王岗坪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修复、索道修复、君澜酒店建设等项目19个,投资6.76亿元实施雪山牧场等29个文旅提升项目,县城贡嘎金汤温泉投入运营,草科温泉特色小镇预计10月营业。
推动特色产业恢复提质,农业大县汉源着力于完善配套服务链条。
在汉源县宜东镇,农特产品展厅、农特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已完成建设。宜东镇海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博说,过去客商在路边收购水果,会影响交通,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服务中心具备统一收购、精心包装、高效分拣、展示销售等多重功能,能更好地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汉源每年有长达8个月时间的水果季,从6月起接力上市甜樱桃、脆红李、金花梨、青苹果、糖心苹果……海亭村村民张建掰着手指“细数家珍”。考虑到每年都有不少外地客商和游客过来购买水果,张建也打算把自家重建的农房打造成民宿。
重建工作也将助力汉源县特色农业提档升级,时下汉源正在产梨子(黄刚 摄)
全面恢复灾区农业产业,汉源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有机肥厂1座、花椒种质资源库和建设标准育苗基地50亩、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道路71公里,新建1个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实施震损林地生态修复2600余亩。
眼下,国道G549线石棉境内段改建工程,正在开展隧道洞身衬砌、防排水等工程施工;泸石高速公路石棉段已完成全线路基工程94.6%,预计12月具备试运营条件,将成为继雅康高速公路之后,第二条从盆地周边通往甘孜的高速公路。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网,将为雅安灾后重建安置点注入发展新活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