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川青铁路:“一桥一隧”重难点工程火热推进

发布时间: 2024-09-10 15:46:00 来源: 青海日报


海东西左线特大桥施工现场。


东祁连山隧道出口施工现场。殷之皓 摄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川青铁路甘肃、青海段建设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高峰期。9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山城村的川青铁路东祁连山隧道出口,倾盆大雨阻挡不了项目建设的热情,机械阵阵轰鸣、工人忙碌作业,工程持续稳步推进。

  中铁三局川青铁路甘青段13标项目总工申超超告诉记者,东祁连山隧道全长21.595千米,是川青铁路全线第二长的隧道,为全线控制工程,同时也是中国首例勘察阶段发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的高风险铁路隧道。除软岩变形、断层破碎带、富水构造带等不良地质影响外,该项目还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冬期长等多重困难。

  走进隧道施工现场,工人神情严肃,正在进行紧张的钻孔作业,中铁三局川青铁路甘青段13标项目经理部一工区经理张华说:“目前,管段内2座斜井已建井完成进入正洞施工,正洞完成20%,其中4号斜井2172米,采用I级机械化配套施工,历时510天,提前施组65天完成,作为关键线路,为东祁连山隧道提前贯通创造了条件。”

  “作为标段的重难点工程之一,施工团队成立攻坚克难小组,通过采取机械化施工、利用有害气体自动监测等智能手段确保施工安全。”张华介绍。

  “每位工人的安全帽上都配备了北斗定位系统、警示灯和二氧化碳监测集成模块。”张华补充道:“与以往相比,安全帽上新增加一个二氧化碳监测模块,能够在工人施工作业时,实时监测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如果超过5000ppm,会立马产生报警提示。”

  记者了解到,中铁三局自主研发的有害气体自动检测系统,自今年投入使用以来,利用一个平台、三个部位、四个终端,实现了多维度、不间断的有毒有害气体自动检测,进一步保证了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

  结束隧道探访,我们的目光被一台隧道智能测量机器人所吸引,张华说:“这个机器人能够实现测量放样、断面扫描、隐蔽工程、安全监控等无人化作业,这不仅提高了施工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隧道综合测量的智能化水平。”

  在13标段项目经理部多功能展示厅,工作人员正登录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平台对标段沿线建设进行建模动画展示,申超超说:“借助BIM技术,不仅能控制建设施工的质量标准,还可以为铁路建成后的运营维护提供信息支撑和技术指导。”

  一个个研发系统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铁路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科技赋能统抓安全与质量,数字化与智能化正在引领铁路设计建设新发展。

  申超超指着屏幕上的展示模型介绍:“川青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3标段位于海东市平安区,标段重难点工程为‘一桥一隧’,‘一隧’指的就是东祁连山隧道,而‘一桥’则为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全长3.6千米,是国内首座三线半封闭声屏障桥梁。”

  何为半封闭声屏障桥梁?带着疑问,我们来到海东市第二中学旁的海东西站左线特大桥施工现场,浇筑成形的桥梁桩基高高矗立。“桥梁位于平安城区内,在大桥四周,包含高层小区、学校和医院等人群密集区,我们所设计的半封闭声屏障具有强降噪、抗风揭、防渗漏等性能,能在最大程度上减音降噪,减少铁路运行对周边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影响。”申超超说。

  申超超告诉记者,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不仅实现了桥站一体化和桥面声屏障一体化,还通过设计一处跨越既有兰新高铁二线桥梁营业线的转体梁施工,确保临近既有线、营业线施工安全,最大程度上减少在建铁路对既有线路的影响。

  “一桥一隧”作为川青铁路甘青段13标的两大重难点工程,面对艰难复杂的自然地质条件和施工风险,施工团队持续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铁路建设全流程,确保项目全方面提质增效。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