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这里既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又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宝库。该流域水电站的建设,不仅事关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更直接影响着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发展和保护怎样平衡?跟随记者一起走进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拉加镇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有着丰富的资源,也守护着最脆弱的生态。近来一处“新地标”悄然崛起,那是矗立在黄河的峡谷中央的一座宏伟的大坝。8月上旬正值汛期高峰,大坝右岸的溢洪道正有序引导着多余蓄水下泄至下游,河水如瀑布般倾泻,水雾蒸腾间,阳光勾勒出一道绚烂的彩虹。因势利导,水的力量不再形成灾害,而成为造福一方的动力。
总台央视记者骆魏介绍,玛尔挡水电站是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这个大坝坝高为211米,正常蓄水位的海拔高度3275米。水库总库容为16.22亿立方米,相当于113个西湖的水量。
玛尔挡水电站是目前位于黄河最上游,并且离三江源最近的一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32万千瓦。这处“新地标”肩负着调节黄河主干道水量的关键作用。
总台央视记者骆魏介绍,这个水电站具有季节调节性能,简单的说就是能够按照黄河来水量季节性的变化调节库容,从而保障水电站在全年都能够持续发电。
雪域高原的冰封天气如何推进施工?
然而,要在高海拔地区建成这样一座“新地标”实属不易。水电站地处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地区,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工程人员都要遇到长达6个月的冬季。高寒高海拔对设备和人员来讲都是极限的挑战。那要如何才能保障施工顺利推进呢?
王恩重说的保暖措施指的是给排水管“穿衣服”、给作业面“烤炉子”等创新方式。这样,原计划的4个月的冬歇期就变成了施工期。经过这样三个冬季的施工后,2023年12月,大坝主体工程终于完工。
走进水电站地下厂房 揭秘深埋地下的“科幻工厂”
从外部看,水电站气势恢宏,而真正巧妙的结构却藏在水电站内部。这次,记者就有幸深入水电站内部,用穿越机记录下了玛尔挡水电站震撼的内部构造。这里由30多个洞室群组成,共25层楼高,总面积可容纳32架C919国产大飞机,是中国在建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
走进玛尔挡水电站地下厂房,犹如走进了一座深埋大山深处的“科幻工厂”。这里正在安装建设的就是水电站的关键部件——发电机组,它就像是水电站的心脏一样,驱动水轮机发电。
玛尔挡水电站一共设计有四大一小五台水轮发电机组。2024年4月1日,首台机组正式发电运营,预计在今年12月全部机组将投产发电。到那时,这个“新地标”的年发电量就可以达到73.04亿千瓦时,满足数百万家庭的用电需求。使用水力发电,每年还可节约标准煤约22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816万吨。
生态与发展并重 守护黄河的绿色梦想
水电站不仅是一座清洁能源工厂,大坝蓄水所形成的水库还是一台“生态稳压器”。蓄水将增加库区的湿度和降水,形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能有效稳定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三江源保护区内的各种水生生物、两栖动物和涉水鸟类的生存环境。如何平衡好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建设者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就这样,玛尔挡水电站从规划到运营,每一步都深深刻下了生态保护的烙印。建设者们要考虑的不仅是环境,还有这片土地上奇特的生灵,比如各种珍稀鱼类。它们有着世代传承的洄游路径,不应该因为一座水电站的建设而改变。
给鱼儿“修电梯” 助力珍稀鱼类的黄河洄游之旅
给鱼儿“修电梯”,在玛尔挡可不是天方夜谭,这两套升鱼装置就安装在大坝底端,鱼儿们“坐电梯”升上来后会通过遛鱼槽进入分拣室,最后分拣出来的珍稀鱼类都会被专门的运鱼车送到上游的保护区放流,继续它们的亘古未变的黄河洄游之旅。除了升鱼机,大坝旁还专门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能有效补偿黄河流域珍稀鱼种数量,保持黄河流域水生生物的平衡。目前,这里共培育有5种珍稀鱼种,经过人工孵化和育种后再放流回归自然,年放流规模已达到55万尾。
绿电发展续写青海“绿水青山”的生态故事
黄河流域青海段干流占黄河总长不到三分之一,但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却几乎占到了全流域的一半,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宝库。黄河上游已建和在建的14座电站为青海以及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能源保障。
经过水电人们多年不懈的努力,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在技术、设备、管理和生态保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全面进步,在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生态故事仍在继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