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一日一播报】绽放非遗时代光彩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 2024-10-21 15:32:00 来源: 香格里拉网

  2023年7月,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正式确定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了云南省仅有的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一直以来,迪庆州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世界的“香格里拉”为重要抓手,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探索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迪庆经验,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努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整体性保护让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

  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处于西南“茶马古道”“民族迁徙大走廊”“藏彝走廊”的要冲,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风貌依旧的传统村落、赓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良的自然生态相互依存,藏族、傈僳族等26个民族聚居于此,是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独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区,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

  多年来,迪庆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先后出台了《迪庆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文件,确保保护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了让各民族优秀文化共同绽放,迪庆州加强整体性保护,注重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全力构建点面结合的保护框架,以保护区规划“三区八片、一带多点”为核心,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以及省、州、县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支点,以非遗旅游小镇、街区、特色村落、景区为突破点,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齐聚发力,构建整体保护框架。同时,通过传习中心辐射传习馆、传习所和传习点的方式加以传承保护,让藏族锅庄舞、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汇聚、生长,让各民族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美美与共。

  到目前,保护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3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20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共建设非遗展示传习馆(中心)15个,传习所69个,传习点135个,建设省级、州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5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

  常态化活动提升非遗知名度

  古韵声声,舞步飞扬。在今年6月举办的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唱响民歌 畅享非遗”迪庆民歌大家唱、非遗购物节、《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等活动精彩纷呈,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集中向游客、群众展示了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而在9月底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上,迪庆州创新开展“文化旅游+藏医药”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广泛开展义诊活动,展示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公众对藏医药的认知和了解,促进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节庆的广场上,人们能够一览迪庆非遗的多姿多彩;非遗工坊中,人们能够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校园课堂上,非遗穿越时光向青少年诉说历史故事;景区内,非遗与自然之境的结合亮眼而生动……借助节庆活动、文旅热度,迪庆州常态化开展各种非遗展演活动,搭建起了一个个非遗展示、交流、保护、发展的平台。

  迪庆州结合非遗中的传统歌舞元素,组建了由9个少数民族组成的18支1000余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队,活跃在农村和城区各个广场和公园,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爱上非遗,真正让非遗“活”起来。每年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近200场次,展览展示活动50余场次,展览、参观人数累计60万余人次。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寺院等形式,有声有色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保护传承,不断提高非遗传播力、影响力,让非遗成为迪庆群众身边最熟悉的文化风景。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覆盖迪庆90%以上的学校和州外的5所高校,年平均培训各类代表性传承人近300人,非遗活动民众普及率达80%。

  探索“非遗+” 点亮群众幸福新生活

  阳春四月,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赏桃花、做黑陶、品尝尼西鸡,客人们能在这里充实地过上一整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在这里世代传承,曾经,黑陶烧制只为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如今,年轻的技艺传承人们带着新颖的思想理念回到家乡,创办黑陶制作体验手工作坊,创新制作黑陶咖啡杯、饰品、花瓶等一系列新产品,黑陶也逐渐成为了尼西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23年底,全乡生产黑陶的农户有108户,从业人员达150余人,黑陶制品年销售额增至460万元左右。

  这也得益于迪庆州对“非遗+特色产业”的探索实施,通过引导建立“非遗+传习所+合作社”“传承人+公司+农户”等新模式,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全州建成了以藏香、黑陶、唐卡等为代表的6个传统工艺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十三五”期间,维西县有2100户群众加入“非遗扶贫工坊”,迪庆藏香直接带动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

  对“非遗+”的模式探索,不仅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更在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建设凝聚起了巨大力量。迪庆州坚持“非遗+民族互嵌”模式,以非遗项目为载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团结,使非遗成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创新“非遗+化解矛盾”模式,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卡甲”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善意地互相揭短,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民间民主生活会”,亦是“民间道德评议会”。升级“非遗+旅游”模式,结合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高水平培育了以香格里拉赛马节、梅里雪山弦子节为代表的10个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价值更加凸显。

  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非遗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与日俱增,如今“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在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得到了生动实践。迪庆州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书写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篇章。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