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九五二医院下乡健康巡诊。 陆军九五二医院提供
葛军正在“格唐邮路”沿线收取需要寄递的包裹。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市分公司供图
闲暇时光也不忘学习“两路”精神。马振东 摄
格东工区,正在道路沿线忙碌的养护工。马振东 摄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精神的坐标永恒闪耀,标注着前行的方向与力量的源泉。川藏、青藏公路修筑其间诞生的“两路”精神,便是这片星空中璀璨夺目的篇章之一。
70年前,“世界屋脊”以高寒缺氧、冻土纵横、悬崖峭壁等极端恶劣的环境,向人类的勇气与决心发出近乎残酷的挑战。然而,先辈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怀揣着建设祖国边疆、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崇高理想,在这片“生命禁区”硬是闯出一条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由此应运而生。
如今,“两路”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闪耀时代光芒。跨越时空,“两路”精神融入时代血脉,从公路建设延伸至各方,激励国人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赋能,照亮逐梦之路。
凿冰开路的坚毅延续
一条公路横穿茫茫戈壁,沙石遍地、植被稀疏,远方巍峨雪山高耸入云,山顶积雪闪耀银光,雄浑与荒凉尽显。
这里是格尔木公路段格东工区管养的109国道k2598至k2721路段,全长123公里。冬日严寒,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摄氏度,能瞬间冻僵手脚;夏日酷热,紫外线强烈,地面温度四五十度,仿若蒸笼。
在青藏公路各公路段养护工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却又满含心酸的话:“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寥寥数语,将养路工人的艰辛展露无遗。他们一年到头在公路上忙碌,每日与灰尘、沙石为伴,干的尽是又脏又累的活儿,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工作服总是沾满污渍,洗了又脏,脏了又洗。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这份艰苦超乎想象,2021年入职的冯生旭感受颇深。起初的好奇兴奋褪去后,对家的思念愈发浓烈,“每年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媳妇常埋怨我。”他望向远方,眼中满是惆怅。
可看到前辈们饱经沧桑的脸,听闻他们的奋斗故事,冯生旭有了转变:“如今交通大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公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我们得传承弘扬好它,做好本职。”
再看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常年大风呼啸,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8级大风超120天。就在这“生命禁区”边缘,有一支被称作“天下第一道班”的传奇队伍。其历史可回溯至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之时,从最初的“109道班”,到1990年12月被原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再到2023年更名为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名称虽变,守护“天路”的使命从未更改。
养路工人次仁多吉说:“养护道路是日常,早习惯了。”回忆起2018年暴雪,山口堵车,他目光一凛,“我们铲了7天7夜雪,手脚冻麻了没有知觉,就想快点通路。”
一代代养路工人,在这雄鹰都难飞越的地方,如同公路上的坚固基石,默默“甘当路石”,传承着伟大的“两路”精神。这份精神跨越时空,与先辈凿冰开路时的豪情一脉相承,激励着他们在风雪中坚守,为高原与外界的连通保驾护航,也为后来人点亮奋进的灯塔。
军民同心的力量赓续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回溯20世纪60年代,这首《洗衣歌》如同一股暖流,唱出了藏汉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悠悠传唱至今,它不仅是对过往军民鱼水情的深情吟唱,更承载着“两路”精神中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厚重内涵,成为激励后人传承这份精神的时代强音。
时光流转,在广袤的青藏大地,军民一家、相互帮扶的温馨故事依旧不断涌现,续写着新时代的鱼水新篇,生动演绎着“两路”精神的当代传承。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二医院宛如移动的健康堡垒,定期派出专家医疗队,奔赴驻地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曲麻莱村以及乌图美仁乡。每到一处,军医耐心问诊、细心检查,为驻地少数民族同胞驱散病痛阴霾,送去健康希望。
再把目光投向湟中区李家山镇毛儿茨沟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承载着军民情深的记忆。
自2016年起,青藏兵站部某勤务保障大队就与毛儿茨沟村紧紧相连,产业帮扶从未间断,乡村旅游、家庭畜牧,毛儿茨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启盛满怀感慨地说:“青藏兵站部实实在在了解咱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盼啥,他们就帮啥。”
而坐落在青藏线旁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一条沥青路从村口蜿蜒伸向村庄另一端。这是2022年部队资助近40万元铺设的“幸福路”,它不仅为村民日常出行铺上了便捷通道,更为作为乡村旅游景点的村庄提升了颜值、擦亮了招牌。
“部队帮扶以来,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集体产业蓬勃兴起,男女老少都念叨部队的好。”达隆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保业激动地说。
从格尔木的义诊送健康,到湟中的产业帮扶促发展,再到大通的修路助振兴,青藏线上一个个鲜活故事,恰似一颗颗闪耀的珍珠,串联起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画卷,它们是传承“两路”精神的鲜活注脚,生动诠释着“军民一家亲”的永恒主题,让那首《洗衣歌》的旋律在岁月长河中愈发激昂嘹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接续奋斗,将“两路”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高原筑梦的信念传递
在莫河驼场,张尚云生于斯、长于斯,如今慢慢老去。虽已不再与骆驼相伴,但说起老一辈驼工与骆驼相依为命、建功立业的过往,他便滔滔不绝。
张尚云是“驼三代”,外公马维雄是进藏驼队驼工兼小队长。走进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他指着展柜里西藏运输总队1954年受奖驼员姓名册上外公的名字,满脸自豪:“外公立过功、受过奖。”
“小时候没电视,听老驼工讲故事是最盼的事儿,特别传奇。”张尚云在驼场子弟学校上学时,课余就爱和小伙伴围坐听故事。毕业后,他顺理成章成为驼场职工,进藏驼队的英雄历史,化为激励他奋进的力量。
岁月如梭,莫河驼场的变化翻天覆地,可老一辈驼工的精神代代相传,融入驼场人血脉。张尚云感慨:“我一直为自己是驼场人而骄傲,不管在哪、干啥,都有这股精神。”他当过司机、种过地、养过牲畜,2018年改制后任生产副总经理,驼工的精神始终支撑他跨越坎坷。
视线转向格尔木,那里有一条堪称“世界之最”的邮路——从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平均海拔超45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0%,往返里程近1000公里,是全球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环境最严酷的乡镇邮路。中国邮政的乡邮员葛军,2010年至2020年,一人一车在这“格唐邮路”往返近550趟,总里程超50万公里,被赞“天路上的鸿雁”,邮路得名“鸿雁天路”。
初跑“格唐邮路”,过格尔木南山口,海拔骤升令人窒息,雨雪天更是艰难。跑邮路第二个月,西大滩突降暴雨引发山洪,积水没膝,葛军被困驾驶室,想到车厢里寄往沿路部队、政府、保护站的信件,他不顾安危蹚水捞出信件装入防水袋,此时已是凌晨1点多。
后来,葛军虽不跑这条邮路,却难忘青藏铁路三岔河武警某部驻地投递点。每次为官兵送邮包信件,要徒步攀爬156级台阶,在高海拔缺氧地区,挑战巨大。“官兵驻守艰苦,信件包裹意义重大,我辛苦不算啥。”十年间,葛军每周一趟,一趟2天,一年100多天在路上,孤身穿梭荒无人烟之地,内心孤寂,若非职业自豪很难坚持。
张尚云与葛军,岗位不同,却都传承着坚韧、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如同“两路”精神延续。先辈筑路不惧高寒缺氧,他们在平凡岗位同样怀揣初心,砥砺奋进,让精神之光熠熠生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