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世界首例佩戴卫星项圈的藏狐放归成功,继雪豹、兔狲、荒漠猫等话题后,“狐三条”成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又一网络热门话题,持续更新的“狐三条”的旅居日记在发到第32条时,微博点击量突破55万人次、全平台已达到60万人次。
“狐三条”是今年6月4日在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鹿场救护的一只亚成体雄性藏狐,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经历三个多月救护,于9月26日放归。这只藏狐的“归山记”不同寻常,因为首次尝试佩戴了带有摄像头的卫星项圈,科研与科普将实现“双向奔赴”,“狐三条”成功放归又将带来哪些期待?
世界首例!救护藏狐佩戴卫星项圈
12月3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助理何顺福在回程路过哈城鹿场时,从卫星定位看到“狐三条”就在附近决定前去看看,没能见到“狐三条”,却在路边看到了一只被狼咬死的梅花鹿幼崽,他便讲起了“狐三条”的救护经历,因为它被救护,也和咬死梅花鹿幼崽有关。
今年6月4日,湟源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哈城鹿场救护了一只被围栏卡住的藏狐,但因长时间被困,无法判断是否因挣脱造成内伤,也不确定它的身体是否符合放归条件,便立即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自此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救护。
“刚送来时它的体型比较消瘦,身上被淤泥包裹,检查后虽未发现明显外伤,但体质方面还需专业调理。”何顺福说。
其实对于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而言,在救护野生动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狐三条”的救护经历和其他动物相比显得更为简单,主要就是加强营养。
“救护前两天,因为在外面挨饿又淋雨,出现了进食不积极、粪便不成型的情况,我们就通过在食物中加入少量抗生素来均衡肠道菌落,等正常排便后,又通过食物调整来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喂一些牛羊肉、鸽子肉等,并在食物里加入了营养剂。”何顺福告诉记者。
“刚来的时候是4.8千克,放归时超过了5.5千克。”何顺福的话语里依旧有些激动和喜悦。藏狐是食肉目犬科狐属食肉动物,和赤狐的习性差异不是很大,将救护赤狐的经验用在救护藏狐上。何顺福说:“因考虑到后期放归,为了让它保持野外食物习性,我们开始给他喂食切块的牛羊肉,到后来开始喂食整块肉。”
食物大小的调整又是为何,何顺福给出了答案。吃整肉和碎肉对一个野生个体而言差异还是较大,喂食整肉后,它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判断需要食物的大小,锻炼它的撕扯能力,这对于野外生存而言都是必要的技能。
经过几个月的救护和悉心照顾,7月30日,对“狐三条”做了一次体检,身体各方面未发现异常,随后为其进行了犬科常见病免疫接种。8月,通过投喂活鸽、活兔等方式对“狐三条”的奔跑、捕食等野外生存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初步确认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满足放归条件后便定制卫星项圈。
9月26日,佩戴卫星定位项圈的“狐三条”在湟源县日月乡放归,10月10日,“狐三条”的定位项圈回传数据显示其活动状况正常,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初步判断这只被救护的亚成体雄性藏狐放归成功。
选择放归的地点正是当时救护它的地方,何顺福这样说:“放归前我们现场确认过,这片区域鼠兔较多,对它而言食物丰富,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对藏狐的野生习性掌握不是很多,所以选择了一种稳妥的方式去放归,它之前在这生活说明放归后也能在这生活。”
首次尝试!小小摄像头发挥大作用
“狐三条”不仅是世界首例被救护后佩戴卫星项圈放归的藏狐,同时在给它佩戴的卫星项圈上也首次尝试了增加摄像功能。参与藏狐救护、放归全过程的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齐新章告诉记者,“狐三条”放归后,确实拍回来了一些反映周边生境的影像资料,收集到了一些关于藏狐野外活动的习性,这将对未来藏狐救护、救护后的饲养、放归都有很大帮助。
这些天,齐新章会定期以日记形式更新“狐三条”的动态,他对“狐三条”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它的行为规律和之前查到的藏狐是日行性动物有所不同。从它的活动时间来看,刚开始一般在6时至8时活跃,白天睡觉到18时起来活动到22时睡觉,后来因为它转移到村子周边的农田里停留,作息也就调整为了白天睡觉,凌晨到天亮前一直在活动。
“野生动物选择主动靠近人类,并且选择改变自己的规律来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可能这是另一种适者生存。”齐新章告诉记者,刚开始因为它的行为规律和日行性动物不太紊合,他们就和国内相关研究团队联系去咨询原因,独居的雄性藏狐会表现出这种规律,雌性藏狐的习性不一定这样,而且雄性藏狐组建家庭后也不一定这样。
从拍回来的影像资料中看出,“狐三条”的家域直线距离3公里,每天奔跑的距离都超过10公里,但有限的地域空间是否满足藏狐的生存,齐新章这样说,它选择以哈城鹿场作为自己的定居根据地,和周围比较这里草场质量比较好,另一个是这片区域内能提供的食物资源比较丰富,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轻易不会离开,而下一步离开最大可能就是到繁育期时寻找配偶,但繁育后也有可能回来。
齐新章还说:“还有一个有趣之处,从目前拍到的影像资料来看,没有一张能够确认它在地下的洞穴里待着,只有一个疑似的小坑,我们之前去找也没看到明显的大洞,猜测在这块区域可能是鼠兔多旱獭少。”
在人们的印象中,藏狐可能会选择远离村庄、人类的地方,但“狐三条”却选择村庄周围的农田,齐新章说这也是他们发现的一个规律,“狐三条”从野外习性上有点接近荒漠猫,因为村庄附近的农田里鼠类、小鸟等比较多,对它而言是食物比较丰富的区域,齐新章认为,藏狐的停留对于鼠害有一定防护作用,所以对生物灭鼠可以得到印证,如果数据积累成熟,在以后也将会支撑科研工作。
从2021年至今,他们对雪豹、荒漠猫、藏狐等不同物种佩戴不同的定位装置,正如齐新章所言:“目前正是数据积累阶段,等数据积累实现量变后进行综合分析,日后再通过总结出的科学规律支撑指导野生动物保护。”
在齐新章看来,这一只藏狐只是掌握个体的行为习性,不具备普遍性,但可以积累并和国内其他科研团队进行数据共享交换比对,在掌握西宁地区藏狐习性的同时还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同类物种进行对比,对以后不同地区藏狐救护和放归都很有帮助。
科普宣教!提升关注度更好保护藏狐
被放归以来的这些日子,都会记录到和“狐三条”活动有关的影像资料,刚放归的几天,“狐三条”开始在哈城鹿场周边寻找自己的领地,但每次到达东北角就会快速奔离,这些天观察到,它基本会在凌晨四五点接近那个地方,但都是贴着边转完后又迅速离开。
齐新章分析这些活动规律,猜测可能是“狐三条”在那遇到了竞争者,有另一只雄性藏狐或其他物种,又或者有可能在那栖居着一只雌性藏狐,因为“狐三条”年龄较小被吓唬一下就迅速跑开。“这些都需要一些佐证,如果它定居了我们也会尝试去装一些设备,如果能拍到一些个体,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完整了。”齐新章满心期待地说。
对于藏狐乃至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既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也能在科普宣教上发挥重要作用。正如齐新章所言,给救护放归的藏狐佩戴卫星项圈,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它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另一方面确实需要通过拍摄到的这些影像资料,提高公众对于藏狐这个物种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去保护藏狐这个物种。
以往关注的野生动物,无论是栖居于三江源、青海湖还是祁连山,野生动物是远离人类频繁活动的区域,但从“狐三条”目前的活动轨迹可以看出,它就生活在村庄附近,甚至可以说是和人类伴居,在这些区域有野生动物生活,它们的生活状况究竟怎样,人们缺乏了解。
齐新章这样说,通过活动轨迹追踪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在人类聚居区周边生活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也能在它们生存遇到危险时及时救护。“目前记录到它有一次尝试穿越公路,走出几米后又退回来,如果记录到它频繁穿越公路,我们就会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在路边设立提示牌,能够实现更好地保护。”
藏狐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食物链或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鼠兔等物种的规模。如何借助“狐三条”做好藏狐这个物种的科普宣教,让藏狐这个物种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甚至熟悉,齐新章说,藏狐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雪豹、荒漠猫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比,希望通过科普宣教不断提升藏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民意基础,进而打造小旗舰物种,争取更多的保护资源,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以藏狐这个物种去填补雪豹、荒漠猫等物种伞户不到的区域。
齐新章告诉记者,从11月1日更新的“狐三条”的旅居日记,讲述它一天的故事,虽然目前只是一只藏狐的生活,但相信总有一个时间节点会出现一个流量爆点,现在就在等一些和当下剧情“冲突”的事件出现。
从目前记录到的数据来看,都是“狐三条”的“自拍”,未能捕捉到其他物种,但齐新章他们更希望看到冬春时节,在藏狐的繁殖季,“狐三条”能够参与到繁殖、育幼环节,期待记录到“狐三条”合群的影像。
动物和人一样,存在寿命的长短,也会历经生老病死。如果卫星项圈能一直正常运行,可能会完整记录到它的“狐生”直至生命的自然结束,如果突然有一天卫星项圈没了信号,“狐三条”可能会给人们留下更多遐想。齐新章这样说:“无论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对于‘狐三条’的故事而言,都是一个好结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