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源头挥响“新牧鞭”

发布时间: 2025-09-10 09:18:00 来源: 青海日报


约改滩上觅食的牦牛。

  9月3日午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的天空变幻不定。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暴雨袭来;不过片刻间,云层间又见夕阳漏下金光,映照在这片海拔4500米的草甸上。

  在这片天空下,黄河开始了她的万里征程;也在这片天空下,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生根发芽。

  记者来到曲麻莱县牦牛良种繁育园区时,正赶上雨歇云开。

  园区里,一个半人高的机器人静静停放在角落,一旁的恒温保育箱闪烁着待机的指示灯。几头初生的小牛犊正在箱内休憩,却不见任何人操作这些设备。

  原来,园区里唯一熟练掌握这些科技设备的大学生扎闹正在西宁参加培训。

  通过视频连线,这位1994年出生的藏族小伙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中。

  “真不巧没能当面演示。”扎闹语气中带着歉意。

  “平时这些设备都是由我来操作的。”扎闹皮肤黝黑、笑容淳朴,背后是培训教室的零星陈设。

  扎闹的童年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记得跟着爷爷放牧的日子,记得如何从牦牛的叫声中听出它们的情绪,记得怎样在暴风雪来临前找到避风的山坳。

  那些年,扎闹和家人最怕春天突如其来的寒潮,刚出生的小牛犊往往熬不过寒冷的夜晚。

  如今,从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扎闹选择回到家乡约改滩。他依然是个牧人,只是手中的“俄多”(藏语意为牧鞭)变成了现代科技设备。

  “这个机器人是我们的‘牛羊巡逻员’。”扎闹通过视频介绍,“它可以通过耳标监测每头牦牛的体温、体重。我爷爷那一辈牧人,要凭几十年经验才能判断牦牛的健康状况,现在这些数据实时就能传到终端平台。”

  镜头切换间,扎闹继续展示着无人机放牧系统:“设定好程序,它就能自动巡逻,不仅看管牛群,还能勘察草场情况。”

  最让扎闹感到欣慰的是恒温保育箱。“今年春天,连续低温,要不是这些保育箱,小牛犊成活率没现在这么高。现在刚出生的牛犊在这里面,就像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温暖。”

  科技的到来没有让传统牧人离开牧场,反而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天地。

  园区里,26名当地牧民转型成为职业牧工,索南拉毛就是其中之一。她一边给牦牛添加饲料,一边笑着说:“来这里工作后,每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最重要的是能轮休回家照顾孩子。”

  与牧工们聊天时,老牧民扎西感慨:“我放了半辈子牦牛,从没想过还能这样养牛。年轻人用科技,我们凭经验,一起把牦牛养得更好。”

  夕阳再次洒向约改滩的高山牧场,那些满是科技的设备依然静置原地,等待着操作者的归来。

  扎闹知道我们采访的主题是黄河,在视频那头的语气坚定而温暖:“黄河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用所学回报这片土地。等我培训结束回去,就能让这些设备发挥最大作用,将更先进的技术引入这片牧场,更好地守护黄河源头。”

  夜幕降临,记者离开园区,黄河源头的星空格外明亮,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温暖相遇,共同守护着黄河源头的生机与希望。(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潘昊 杨红霞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摄)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曲麻莱县麻秀村:牧民当上生态管护员

    近几年,麻秀村发生过多次救助羚羊、鹰隼的事情。生态管护员们认识不断加深:“生态管护员的职责,不仅是记录,更要做好科学救助,同时通过宣讲,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详细]
  • 【乡村振兴在青海】麻多乡念好“牛字经”

    5月20日,巴颜村牧民迎来一个喜讯——一对健康可爱的“双胞胎”牦牛犊降生了!这是今年巴颜村通过牦牛人工授精技术产下的第18、19头牦牛,标志着曲麻莱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详细]
  • 守护黄河源

    黄河在曲麻莱县的流域面积为3194平方公里,总长1127公里,海拔4624米,距麻多乡46公里。“守护好黄河源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4.7万名曲麻莱人民的心声和共识。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