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2023年至今,青海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079万亩(1亩≈0.0667公顷),治理沙化土地295.56万亩,“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推进2822万亩,实现总量过半。
自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以来,青海将生态治理摆在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紧扣“科学治理、聚焦重点、实干攻坚”要求,因地制宜谋良策,因害设防出实招,分类施策求实效,积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实施“2+1+12+N”防治策略。在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筑牢“防护墙”,以固定流沙阻挡沙漠蔓延;在共和盆地沙地打响“歼灭战”,通过沙化防治让草原重焕生机;在青海湖流域推进综合治理,守护湿地生态,呵护候鸟家园。并对德令哈、格尔木、环湖东路等12个沙患蔓延重点防范区重点阻击,严防沙化“突围”,对“三北”工程其他区域,统筹推进沙化退化草原治理、退化林分修复、农田防护林更新等工作。
因地制宜,创新实践,西宁市、海东市借力“兰西城市群”建设,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将工程纳入党政同责政治监督重点,依托“智慧茫崖”数字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都兰县以“12357”工作思路推进治理;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三北”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共和县搭建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治沙有收益,护绿有动力”,特别是探索出的“光伏+治沙”模式,充分盘活了荒漠土地资源,植被盖度、植物种数、鲜草产量均实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积极培育沙产业,推广“林+果+药”“林+草+牧”经营模式,将枸杞、沙棘、中藏药等特色产业做成富民产业,让10万农牧民享受到生态红利,21项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落地,累计吸纳2.7万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16亿元,护林员公益岗位实现动态管理,明确职责与考核标准,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此外,青海省与新疆、甘肃两省区林草部门签订联防联治协议,聚焦祁连山、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谋划甘青边界河湟地区联防联治综合治理项目,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四个一”战略合作,建立国家、省、市(州)、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为治沙工作注入科技动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