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三江之源赴盛会开放青海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5-11-06 09:13:00 来源: 青海日报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黄浦江畔正式启幕,展会场馆内人潮涌动、商机汇聚。来自三江之源的青海展区前,早已围满驻足的全球客商——掐丝唐卡传承人现场演绎制作工艺,青海果洛牦牛绒产品的细腻纹理在灯光下格外醒目,高原三文鱼、牦牛副产品的展柜前咨询声不断,青海交易团正以饱满的热情,在这场全球盛会上展现高原风采。从2018年首届的谨慎试水到如今的主动亮相,青海与进博会的“八年之约”,在本届展会的热闹氛围中,更凸显出西部省份融入全球经济的蜕变与成长。

  高位统筹强保障:从“小规模试水”到“规模化进阶”

  “我们跟进博会是一起成长的,今年是第8年参加进博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品牌的宣传,还有产品的推广,特别是对青海牦牛肉的推广,我觉得很有意义。通过进博会这个渠道,更多人对牦牛肉有了更多认知,包括它的营养价值、生长环境,进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修龙一边给客商递产品手册,一边向记者说道。

  八年前首届进博会,青海交易团还是以国企为主的小规模团队,参与者多抱“开眼界”心态;如今,我省将参会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格局,民企参展比例持续提升,企业从“旁观者”变身“深度参与者”,“青海好物”不断走向国际。

  省商务厅牵头搭建高效架构,我省连续多届印发专项方案,组建省直单位参与的交易团——第六届设6个分团、第七届设8个分团;第八届更精准设立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个地方分团,以及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省工商联3个行业分团,实现区域与行业全覆盖。

  为调动企业参会积极性,我省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第六届提前半年在西宁举办招商路演,第七届多渠道宣传,两届均出台专项激励政策;第八届前期聚焦“精准高效”打磨筹备细节。

  数据见证成长:近两届参会规模持续突破,第六届全省356家单位、701人参会,较上届分别增长11.3%和17.1%,覆盖16个行业;第七届413家单位、823人通过审核,较上届增长29%和24%,其中企业数量与人数分别增长32%和29%,海东、海西及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青海已连续七年累计组织近2000家单位参会;今年,我省搭建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国际城市会客厅”展区,由海东市负责组展参会。同时,我省设立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个地方交易分团和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省工商联3个行业部门交易分团,更大程度上展现青海对外开放的姿态。

  精准对接促合作:从“单一看采购”到“多元谋共赢”

  “进博会对青海,早就不是‘买几样东西’这么简单了,它是我们链接全球资源、补链强链的‘超级平台’。”在青海展区,青咨咨询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宪志感慨道。

  打通供需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是进博会的核心价值,也是青海参会的核心目标。八年来,我省始终聚焦“强链补链、民生改善”两大方向,推动合作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模式持续升级。

  第六届进博会,青海迎来“采购丰收季”,签约7.74亿元(较上届增长6.05倍),西部矿业、省人民医院、嘉果洋可等参会单位与8家参展客商签订采购和金融服务协议,内容包括采购铜精矿、医疗设备、食品及金融服务等。

  第七届进博会,青海在“精准突破”上做文章,3.4亿元签约额的背后,藏着多个关键产业的“升级密码”。威思顿薯业引进荷兰设备,落地全国首个欧洲级马铃薯蛋白提取工艺,赋能高原农业加工;青海锂业购置日本膜堆产品,填补国内盐湖化工工艺空白,助推全省盐湖化工产业升级。更关键的是,合作从“单向采购”变为“双向投资”——伊纳维康与香港巨荣集团签订医用级重组胶原蛋白投资项目,这是我省首个在进博会签约的吸引境外直接投资项目。海东、海西和工商联等3个交易分团,首次实现采购签约。

  从“买全球”到“链全球”,从“单点合作”到“全域共赢”,青海在进博会上的每一笔签约、每一次突破,都为产业强基、民生提质写下生动注脚,也为后续深化全球合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平台赋能拓维度:从“展会内合作”到“长效化溢出”

  “第六届进博会上,我们邀请进博局来青参加第四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并积极开展招商招展工作。”省商务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近年的成果。

  在青海看来,进博会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展期内的签约数字,更在于其长效的平台溢出效应——把“参展商”变成“投资商”,把“单次合作”变成“长期共赢”,把“贸易平台”变成“交流窗口”,让开放红利跨越展会周期,持续惠及本土发展。

  以进博会为桥,青海不断拓宽招商“朋友圈”。第六届设立招商引资宣传窗,推介我省优势产业与重点引资项目,省商务厅与进博局进行专题座谈;累计向来自法国、澳大利亚、北马其顿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高端食品和生态领域相关参展企业发出参展邀请。第七届首个境外直投项目落地,标志青海从“引进来”向“双向互动”跃升,为第八届奠定基础。

  以进博会为“加油站”,青海推动特色产业迭代升级:盐湖化工引进日本设备突破瓶颈,马铃薯产业借助欧洲技术实现升级,有色金属通过原料采购稳定链条,这些举措均对接“四地”建设。

  从“借梯登高”引资源,到“筑巢引凤”促升级,青海正把进博平台的“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效益”,让开放的纽带越拉越紧,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人文交流展风采:从“产品展销”到“文化赋能”

  “这唐卡太精美了!能定制一批带有吉祥图案的挂件吗?”在青海“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广州客商一边观看唐卡传承人制作工艺,一边表达合作意向。

  展区内,青稞酒的醇香、藏香的香气、陈醋的酸香交织,高原牛羊肉、三文鱼等生态产品整齐陈列,让中外客商在触摸、品尝间,直观感受三江之源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第八届进博会上,青海不仅延续了“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还新增“虹桥国际城市会客厅(海东)”,进一步拓宽展示维度。此前两届,青海的城市特色展示已形成“东西呼应”的生动局面:第六届西宁城市会客厅以“大美青海·幸福西宁”为主题,10家企业携近百种特色产品亮相,现场销售额超35万元,意向订单达500余万元;第七届海西城市会客厅聚焦“魅力海西”,12家企业集中展示“四地”建设成就,现场销售额超30万元,意向订单超千万元。

  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更让青海故事更具感染力。第七届进博会期间,我省首次举办重点产业推介会,在介绍绿色算力产业政策的同时,穿插进博会首场“青绣”精品服饰展演——民族纹样遇上现代服饰,搭配悠扬的青海民乐,瞬间吸引全场目光,不少客商当场索要产业合作资料。“原来青海不只有好生态、好文化,还有这么有潜力的产业,这让我们对合作充满期待。”来自香港的客商陈先生说。

  此刻,第八届进博会的洽谈仍在继续,青海展区的灯光依旧明亮。从黄浦江畔到三江之源,八年进博路,青海从“谨慎试水”走到“自信绽放”,从“买全球”走到“链全球”,每一步都扎实有力。未来,青海将继续秉持“越办越好”的总要求,深耕进博平台,在采购引进中强产业根基,在投资合作中谋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树高原形象,让开放之花在三江之源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