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黄河九曲第一湾。刘学懿 摄
人与自然更和谐
看工程
近5年,高质量推进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修复面积达650余万亩。其中,若尔盖山水工程已完成23.25万公顷生态修复,阿坝州黄河含沙量由每立方米1.4千克降至0.3千克;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修复面积1.62万亩,石棉片区子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散步、觅食的身影越来越多。”在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人员从146个生态监测点传来的红外影像中发现,今年上半年,珍稀物种的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了40%。
变化,源于一项重大工程的开展。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启动,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完成23.25万公顷生态修复,让“高原之肾”重焕生机。
“一盘棋”治理“生态病”
若尔盖山水工程涉及若尔盖、阿坝、红原、松潘4个县,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覆盖黑河、白河等6个流域,通过实施39个子项目,从源头上进行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
以项目区的白河流域为例,“我们对白河修复单元进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识别出该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生态修复目标,并进一步划分修复单元,‘一盘棋’部署相应的治草、治水、治沙等子项目。”若尔盖山水工程项目技术支撑、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向国萍介绍。
沙化是若尔盖草原湿地较为突出的“生态病”。在白河流域,一棵棵高山柳编织的生态网格,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格子大衣。“针对不同沙地类型,我们与成都理工大学、当地林草局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探索出‘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等多种适合若尔盖高寒流动沙地治理的模式。”向国萍介绍。
自工程实施以来,一系列数据见证着生态修复的成效:黑颈鹤数量增加到2000余只、阿坝州黄河含沙量降至每立方米0.3千克……若尔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虚拟“双胞胎”监测修复成效
目前,若尔盖山水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如何让23.25万公顷修复成果持续巩固,成为关键课题。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四川指导阿坝州制定《若尔盖县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制度》,确保达到“一年阻风固沙、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的恢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强化科技支撑,四川首次将实景三维技术应用于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监测,探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实景三维监测监管系统。该系统选取若尔盖高寒湿地典型生态问题代表区域作为试点,对20余个工程项目进行监测、评价,监管面积超过260平方公里。通过集成整合来自天空、近地和地面的多源监测数据,实现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动态管控。
“就像是为若尔盖草原湿地打造了一个虚拟‘双胞胎’,可以随时掌握工程动态。”项目实施单位、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下属地质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还可基于监测数据和多因素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预警,每年生成的监测报告可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接下来,我们还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还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优化,着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