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格萨尔》史诗保护迈入规模化系统化新阶段

发布时间: 2025-11-26 09:53:00 来源: 光明日报

   如何让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史诗更好地传承下去?日前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截至目前,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已拥有2013名传承人,他们以说唱、藏戏、绘画、雕刻、书法、编织等多种形式,共同守护着这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诗。

   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更标志着格萨尔文化保护迈入规模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

   “果洛有一句老话,‘小8岁,大80岁,都能唱格萨尔’。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表达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格萨尔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多年从事格萨尔文化保护工作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馆长才让说,“《格萨尔》中许多重要情节都与‘玛域’‘阿尼玛卿山’‘黄河源头’有关,而这三者都在我们果洛州。”

   才让进一步阐释,“玛域”指的是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果洛州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是传说中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是岭国的寄魂湖……“正是由于史诗场景与现实地理的高度重合,让果洛成为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有特色、文化特征保持最完整、说唱传承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才让说。

   2023年,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果洛,格萨尔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遗产,而是融入日常的鲜活文化。”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巷欠才让介绍,果洛的《格萨尔》传承人既有能完整说唱数十部史诗的国宝级艺人,也有通过童声合唱团接触史诗的年青一代。每逢节日庆典,当地群众还会身着传统服饰,以说唱、表演等形式呈现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

   “更令人欣喜的是,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形式正不断丰富。”巷欠才让在田野调查时看到,除了说唱,藏戏、唐卡、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在讲述格萨尔王的故事。在果洛州甘德县,人们还用酥油花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将史诗故事转化为“可移动的艺术经典”。

   “作为格萨尔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果洛州聚焦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持续推进系统性保护与建设,目前已形成以民间传承为基础、学术研究为支撑、政府主导为保障的模式。”青海省果洛州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昂亲拉毛说。

  数字技术守护历史记忆

   “《格萨尔》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靠的是手抄本与木刻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巷欠才让介绍,不同说唱艺人讲述的故事虽然主线框架相同、人物不变,但细节和具体情节却各具特色,他们在说唱中融入当地风土人情和英雄故事,就形成了新的故事版本。

   “《格萨尔》史诗之所以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历代传承人不断将自己擅长的领域知识融入其中——医生加入医学内容,民俗学者融入民俗文化,使得史诗内容不断丰富。”巷欠才让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记录,随着传承人的离世,属于他们那部分的独特内容将永久消失。”

   为了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资料,巷欠才让和同事们几乎走遍了青海各个农牧区。2020年,他们在果洛州班玛县收集《格萨尔》手抄本时,遇到两位年迈的传承人,“他们将泛黄的手抄本郑重地交到我们手中,眼中满是信任。”巷欠才让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当整理一新的部本终于出版,老人专程赶到西宁表达谢意。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如今,巷欠才让和同事们将目光投向格萨尔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将珍贵的手抄本扫描成清晰的电子版,用专业设备记录说唱艺人的吟唱,建立《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和格萨尔数字平台……

   “这些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全世界开放,研究者调取资料、爱好者聆听史诗,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看着《格萨尔》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影响力越来越强,巷欠才让满怀期待,“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雪域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能够跨越山川与河流,被更多人听见和铭记!”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