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普纳村迎来新生活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以东130多公里的雅鲁藏布江畔,有一处藏语叫做“普纳”的地方,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就在这片荒地,仅11年就形成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已是街道整洁、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典型村。
2004年,318国道完成在日喀则市仁布县切洼乡境内的改道,原先只有牧民来放牧时才有生机的“普纳”,或许并不知道这条路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命运。
答案在两年后就揭晓了。仁布县辖八乡一镇,以藏族居民为多,此外还有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来自这些乡镇的54户贫困户响应号召和安排,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物资匮乏、土壤贫瘠的老家,来到普纳村,开始扎根和建设新家园。一同而来的,还有随着318国道改道完成后,从内地来藏区做生意的汉族同胞。
在切洼乡党支部书记刘俊华看来,普纳村能够聚集多民族同胞共同生活,原因在于这里通了国道,此外还在修建铁路。“这里处于交通要塞,来来往往的车和人多,适合做生意。比如餐饮、修车、加油站等生意都快速发展了起来。”刘俊华说。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状况的改善,直接给当地群众的观念、营收方式和生活水平带来明显变化。据日喀则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去年一年,仁布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04万元,同比增长45.8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7136亿元,同比增长39%;全县地方生产总值5.3亿元,同比增长1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047元,同比增长17%。而11年前,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过1000元左右。
这一数据,从普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尼珍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今年40岁的尼珍是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基层藏族女干部,她说:“以前,普纳村还没建立的时候,很多人都散居在原先的八乡一镇,非常贫困,有的人一年才收入三四百元钱,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7000多元了。”
据资料显示,切洼乡去年的经济总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已远高于西藏地区脱贫标准。普纳村监督委员会主任、38岁的边巴告诉记者:“原先搬迁来的54户都是当地的贫困家庭,现在只剩下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和尼珍当初也都是贫困户,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改善了经济条件脱了贫,还都被村民选举成村干部,继续带大家脱贫。”
在这个多民族的村子里,人们其乐融融。刘俊华说,和谐共处的原因除了人们的主观意识,还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力宣传,激发了居民互相建立信任的主动性。
“藏、汉、回、彝等多民族在这里生活、工作、经商、办企业,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和睦友爱,激发了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仁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尹文平在民族团结示范家庭央珍家门口说。
央珍和丈夫徐文军于2002年结婚,是当地常见的藏汉通婚家庭。像他们这样的跨民族家庭,在全乡共有37户。“跨民族通婚,是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不仅密切了各族同胞的关系,融洽了县乡和谐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更是一种凝聚力量。”
在回应记者“你认为怎么才能保证家园稳定发展、脱贫致富”的问题时,“团结”和“各民族团结”是当地群众应答频率最高的词汇。
今年83岁的藏族老人巴桑连续多年自发组织街道上回族、汉族、藏族经营者在自己的店面悬挂国旗,她说:“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因为政策好,我们各族百姓都应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回族大叔马彬林在普纳村边经营一家修车铺,刚来此创业的时候举目无亲,藏族同胞帮他找场地、垫资金、买工具,等修车铺的生意有了起色,马彬林便开始了至今连续多年的向本地贫困群众送米、油、钱的报恩之旅。此外,汉族小伙蒙宇明主动找来4名藏族学员,向他们传授烹饪技巧,藏族姑娘吉宗学成后自己开了店,如今每月纯利润超过5000元,带动全家脱贫。
尼珍说:“下一步,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宣讲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政策,让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更有力道。”
-
日喀则: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切白村的拉洛奶牛养殖基地,是桑珠孜区于2014年招商引资引进达热瓦集团建成的。[详细]
- 建设美丽社区营造宜居环境 社区居民笑容是甜的
- 2018中国九寨沟第十三届国际冰瀑旅游节开幕
- 天津自贸试验区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延伸至华南
- 宣讲达人王辅成:永远牢记身上这份党员责任
- 首轮中央环保督察问责超1.8万人 明年或"回头看"
- 天津环境保护突出问题边督边改第二百零三批公开信息
- 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群众都举报了哪些问题? 官方回应
- 10名一线职工获"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称号
- 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是放纵犯罪?最高检回应
- 城市空间改造百姓说了算 东城老锅炉房变社区综合服务楼
- 中央环保督察发现多个共性问题:与地方不作为有关
- 如何避免督察后地方放松整改?国家环保督察办回应
- 地方探索对侵害未成年人罪犯信息公开 最高检回应
- 今起京津冀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 督察问责雷声大、雨点小?国家环保督察办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