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代表委员热议西藏脱贫攻坚工作

发布时间: 2018-01-25 11:00: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过去5年,是西藏脱贫攻坚重视程度最高、投入力度最大、动员范围最广、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为确保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高位统筹,注重打牢基础,强化顶层设计,广泛凝聚合力,下好精准扶贫“攻坚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到“打好”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导向。脱贫攻坚由“打赢”向“打好”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色才更亮,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扶贫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我们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握好脱贫攻坚节奏,正确处理质量与效率的关系,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帮扶。”自治区人大代表、区扶贫办党组书记江白说。

截至2017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下降到33万人,脱贫攻坚减贫任务已完成过半。但西藏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决定了西藏必须把脱贫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防止欲速则不达,造成更多贫困群众返贫。

在粗放型的扶贫过程中,有的用增加扶贫资源搞缩小版大水漫灌,有的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保了之,有的不围绕贫困群众致贫因素精准施政,有的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等,这些表现是将脱贫攻坚搞成“大锅饭”和“养懒汉”,影响如期全面脱贫。

江白认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抓好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大力实施产业就业扶贫,有计划地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形成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引擎;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落实好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西藏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西藏精准扶贫以促进生态与富民双赢为目标,发挥重大生态项目增收作用,发挥生态补偿政策增收作用,科学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来自那曲地区的政协委员敏武今年准备就藏北牧区人工饲草种植的问题进行提案。近年来,那曲地区在饲草种植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尝试,筛选出了绿麦草、小黑麦、燕麦等饲草新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适应高海拔生长,有利于促进草畜平衡,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目前人工饲草种植存在产量不足,畜牧业依赖自然草地现象并未改变,靠天吃饭、靠天养畜不仅威胁到生态环境,还使得牲畜质量和数量难以提升。”敏武说。改变当前牧畜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产业扶贫开发政策,根据贫困人口基数,确定人工饲草种植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扶贫落到实处。

敏武建议,应发挥那曲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优势,督促已有科研成果尽快应用于产业开发。按照生态牧业和循环牧业的要求,结合各县实际,以乡镇为单位,成立畜牧业合作社,建设饲草种植基地,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供应,促进畜牧业项目产业化发展,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

“西藏利用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沙化土地风景保护和水生态保护补助试点等政策,实行‘定岗定员、定岗定责、定岗定酬’,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有尊严地脱贫。”江白说。

从2014年起,西藏实施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在有条件的县推进苗圃基地建设,鼓励贫困群众成立植树造林合作社,通过承包荒山荒地开展造林绿化、发展林果经济,参与河流治理、防沙治沙,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5年来全区累计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122.67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3万人。仅在2017年,西藏贫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6%,25个贫困县区达到摘帽标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和丰硕成果。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