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出实效,定格藏族同胞富裕的笑脸
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国家心系百姓的庄严承诺,也是脱贫攻坚的巨大挑战。
在西藏,脱贫攻坚战进行得如何了?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近期,《工人日报》记者赴西藏自治区多地采访,沐浴过这些地方的阳光,也定格下藏族同胞富裕起来的笑脸。
神女峰下创收忙
“哎呀,现在的政策好呀。怎么好呢?以前,我家一个夏天挣的钱,还没等干什么,就都慢慢投入到了冬天的养牛饲料里了;现在,把牦牛都入股到公司,养牛的成本都是公司在负责,我们不但没有成本和风险,进来上班还能挣工资,你说好不好?”
76岁的藏族老大爷米玛手舞足蹈地用藏语说了十几分钟,翻译大姐德吉措姆只好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然后又花十几分钟向记者复述。
米玛大爷口中的“公司”,位于日喀则市亚东县的卓木拉日峰脚下,是亚东县帕里镇产业扶贫的项目之一,以发展牦牛产业为主。不少藏民认为,这座意为“神女峰”的大山和落地于此的好政策一样,都预示着美好的明天。
“我们一家现在一年能挣16万多元呢,比以前翻了两三倍。”米玛说,他家有7口人,以前都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如今,参与到公司养牛和放牧等工作中,每人每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此外,家里还有其他的创收来源。“我家入股了90头牛,像我们这样的还有179户共623人,以前都是贫困户。”
从“穷小子”到“大老板”
距离米玛大爷放牛不远的帕里镇二居委,有个31岁的青年扎西旦增,黝黑的脸、不羁的头发、黑色藏袍、身材精瘦。他家的布局别具一格,除了一小间用来住人外,客厅、另一间屋子以及整个院子都被他当成了工厂和展厅。他把自己的家办成了一个拥有7名贫困户员工的藏族传统家用产品合作社,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老板”。
而合作社初创之时,他们家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是远近闻名的“穷小子”。从“连个窝也没有”到“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扎西旦增得益于当地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
“政府说我家符合异地搬迁的政策,给了建房资金。我在设计房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创业,盖好后就着手筹建,在政府帮助下,合作社已经运转起来了,能生产十几种产品,以后还会扩大规模,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周边贫困家庭都参与进来。”操着流利的汉语,扎西旦增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不远处的织布机后,有位不时用眼睛偷偷瞟记者的阿妈,纯净的眼睛里满是对陌生人的好奇。她叫琼卓玛,今年50岁,是扎西旦增请来的技术能手。她能用织布机织出样式各异的毛毯,除了自己生产外,还负责给合作社里其他的女工传授技艺。
“我有个14岁的孩子,看到孩子就会想起我小时候的苦日子,我1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编织毛毯,就是为了生活好过些。”琼卓玛说,2016年前,她一年也就能赚6000多元钱,而如今,每月不仅有了2700元的固定工资和提成,还享受国家给予的边民补贴、草场补贴,“生活变得光亮亮的”。
据帕里镇党委副书记扎西介绍,神女峰脚下的这两个产业脱贫项目分别可实现年人均增收3.6万元和3.24万元,“这样一来,周边的贫困户都能增收,也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进入小康社会。”
“这个图书室是个宝”
在亚东县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250公里的南木林县仁欧村,有一位与扎西旦增年龄相仿,同样会说流利汉语的藏族姑娘次仁。不同的是,她并非创业者,而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
初见次仁,她正在仁欧村村委会里的图书室看藏文图解如何种菜的书。“我们村子这个图书室是个宝,种菜、养殖、针织、修理,啥都有。”次仁掸了掸裙子外侧邦典上的灰,站起身来打量着记者。见记者将信将疑,她又指着同伴说:“你看,她也是来看书的。来这里看书的人挺多,我们最喜欢介绍生活里常用技能的书,而且过段时间就会换一批,总有新的。”
提及学习知识,她和同伴毫不掩饰地笑着:“我们以前在工地上干过小工,跟汉族工友熟悉了以后才知道学习技术和普通话有那么多好处。慢慢跟他们接触多了,就学会了基本的汉语。”
背靠着仁欧村村委会的藏式木门,次仁指着墙上贴的一份名单说:“我们村有三十几个党员,女党员就有十几个,我俩也是,都入党六七年了。因为我们爱学习知识,组织说我们是努力和先进的代表,能用知识带领大家把日子过好,不再贫穷。”
“不过,我还有个遗憾,现在只能听懂汉语,也会说一些,但是看不懂。要是能学习汉字就好了,可以看更多书,学更多技能。”送记者离开时,太阳已经西斜,次仁的脸颊上满是余晖的光晕,长长的睫毛眨动着。
很多和次仁同龄的人,都有着和她一样的遗憾。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一手工编织合作社里,记者在女职工之家见到几位正在织羊毛和牛绒围巾的藏族妇女。她们无一会用汉语交流,最强烈的愿望之一也是学习汉语和汉字。
33岁的卓嘎说,她和丈夫的收入加起来每月近8000元,不仅脱离了贫困线,物质生活也更丰富了,“现在特别想学文化,想学汉语,想看懂汉字,想和更多人交流,想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知识让藏歌越唱越响
如今,次仁和卓嘎们的遗憾,或许不会再出现在如今的藏娃娃们身上。拉萨市堆龙德庆中学是一所藏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上下课铃声是汉藏双语提示,教学楼内外的标语及贴画也均是汉藏文字。
“上课的时候,老师先用普通话讲课,遇到我们不懂的地方,还会用藏语再讲一遍。”正在上初二的嘎玛扎西告诉记者,“我们这一代,汉语和普通话都得学好。”
这个眉目清秀、笑容灿烂的大男孩,常以自己是班长和学生会主席而自豪,“作为学生干部,自己要好学,还要起带头作用,让大家一起学。我们学校大多数同学都是异地搬迁来的贫困户子女。我们的梦想是到内地上大学,然后回西藏创业,让我们西藏的歌越唱越响亮。”
走过318国道远望成群的牦牛,看过雅鲁藏布江沿岸整齐的村庄,静谧的美好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仍是西藏不少市区的显著特征。
但如今,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异地搬迁等政策掷地有声,一段段创业故事、一个个致富典型、一张张诚挚笑脸、一串串增收数据,犹如春天的花朵,在西藏大地开始绽放。
-
西藏工布江达县“五大工程”助推脱贫攻坚
布江达县始终坚持“一切资源优先保障扶贫、一切资源向扶贫倾斜”的原则,统筹整合各部门资金8.5亿元,实施“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详细] -
西藏普兰县“一村一品”带动农民致富
近年来,普兰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扩大白青稞种植面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西德白糌粑合作社规模,合作社通过收购青稞、轮流安排有劳动力的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帮扶贫困户,使群众从中受益,西德白糌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详细] -
拉萨市城关区成为西藏首批脱贫摘帽区县
近日,记者从城关区政府获悉,城关区于2017年7月13日至25日,顺利通过国务院脱贫摘帽督导组和评估组的评估考核,成为西藏首批全面脱贫摘帽县(区)。[详细]
- 大连:海蚀地貌进入"冰河世纪"(图)
-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梳理国土资源政策助力脱贫攻坚
- 沈阳:康平县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
- 辽宁小伙韩天宇陈德全要把奖牌献给家人
- 【发自平昌】荷兰速滑为何能长盛不衰
- 奋力谱写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 河北省各地扎实部署"双创双服"活动确保任务落地生效
- 唐一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
-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商贸物流借力京津联通全球
- 【网媒走转改】"敲敲键盘,就能观测村里空气情况"
- 河北省今年将建160家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 冬残奥会3月9日开幕 记者带你看平昌的无障碍设施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北省三层次推进十个专项行动
- 河北省多项改革促市场主体扩总量提质量
- 2.15亿 崇礼春节旅游收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