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啃下“硬骨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
过上好日子,西藏人民不能靠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西藏,不能拖后腿!
可是,怎样才能摘掉“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这顶“穷帽子”呢?
“十三五”规划中期之年的2017年,自治区交出了扶贫“成绩单”:预计减贫1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要求……
这是西藏各级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
找准“穷根” 开对“药方”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西藏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在顶层设计、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方面下大力气精准扶贫,落实精准方略,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减少贫困人口发生率。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处,是那曲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县,也是全区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落实建档立卡核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寄托着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让我们感到肩上担子很沉重。”索县县长次仁龙培告诉记者,索县各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入牧户,走进各村各户察民情、识真贫,详细记录农牧区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打好那曲地区扶贫攻坚战奠定基础。在不断走村入户中,在一次次与牧民群众共商中,那曲地委、行署等班子成员确立群众脱贫攻坚主体地位,抓实精准识别、措施制定、项目安排、资金落实、配置力量、考核成效,并且不断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2014年开始,西藏与全国同步,全面展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在完成对贫困人口兜底性识别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扶贫部门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的贫困户信息交流平台,把真正贫困、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精准地识别出来,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村一户责任人”等措施进行“滴灌”帮扶。
今年63岁的仓觉,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嘎仲村村民,家中仅有3口人,因为劳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经县里扶贫办牵线,她成了嘎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对象。合作社每年为她提供免费鸡苗,并负责收购藏鸡蛋,让仓觉增收超过7000元。
找准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为解决过去部分扶贫对象信息掌握不全、一些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等现象,自治区扶贫办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资金用到贫困群众身上。
探索新路子 变“输血”为“造血”
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措施实,建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西藏,开始了扶贫开发的新一轮实践。
明确了农牧民群众“困”,那么,如何实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是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基本战术。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和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分析西藏脱贫攻坚形势,精心编制规划,研究对策措施,提出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的要求,号召全区各族人民齐动手,实现“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标。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多种手段,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正在各地蓬勃开展。
来古冰川位于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东南部伯舒拉岭的腹部,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是帕隆藏布的源头。来古村,一个处于来古冰川末端的小村庄。
格桑罗布是观光马队的一员。他是村里的贫困户,经济来源少,每年除挖虫草的3000多元收入外,牵马成为他收入可观的固定工作。旅游旺季,每隔20天格桑罗布就会在村“两委”的组织下,牵着马去冰川入口处招揽游客,一年下来能有3000元—4000元的收入。
2015年,格桑罗布家里花了13万元左右盖了6间新房。“当时政府补贴了5.8万元。”他说,“旅游形势这么好,今后来我们村的游客会越来越多,观光马队、客栈、酒吧、土特产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今全村103户的113匹马,都参与到观光马队中来。以前拉货的马,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扎西次仁是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贫困户,自打村里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后,他便加入了进来。他说:“现在凭借传统藏式绘画雕刻手艺,家中年收入能有8万多元,我们的藏式家具销量特别好,根本不愁卖。”致富能人强巴洛桑在扶贫项目投资27.95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厂。该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雕刻、绘画、加工等机械,加大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并从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该家具厂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86人,月人均增收达5000元左右,户年均增收达6—7万元。
类似康马县这样,不断调整扶贫方式和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全区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扶志”+“扶智” 激发内生强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一直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针对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消极思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智志双扶工作,使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振脱贫士气,增强脱贫能力。
巴青县位于那曲地区东部,怒江上游,唐古拉山从巴青县中部穿过,县域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是西藏重要的牧业基地;东西部属河谷地带,是全区乃至全国富产虫草的风水宝地,无论是虫草的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前列。正因如此,一直以来,挖虫草是巴青贫困户群众最大的收入来源。
“我们对广大贫困户着重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有尊严’的自我脱贫意识,看到群众的思想、消费观念积极转变,我们很欣慰。”巴青县副县长索朗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针对县域存在超前盲目消费、“等靠要”等陋习,近年来,巴青县以县级干部带队、乡镇主要领导参与,深入村户开展新旧社会对比,国家现行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心关怀及优惠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让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在国家的好政策下,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实现主动脱贫。还充分利用特产的季节性时期,组织广大贫困户收集黄蘑菇、人参果、然巴、采摘草籽等增收致富,利用乡镇发展势头好的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通过劳动入股等形式,积极主动在项目建设工地以工代训、以工代劳增加收入,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同时,巴青县就贫困户虫草收入如何合理规范消费作出严明规定,将虫草收入划分为4个部分,30%用于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30%用于偿还亏空、30%用于日常开销、10%用于家庭基础设施建设。
“扭转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把思想教育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通过综合施策、组合帮扶,继续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以看得见的脱贫致富实际效果促进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我们不仅要让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我们还要让贫困户的精神也真正富裕起来。”索朗畅谈着县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奔小康的决心和期待。
在林芝市,记者同样感受到移风易俗对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带来的可喜改观。林芝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林芝农牧民富起来,不断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扶懒,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强化技能技术培训,让他们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全市发展前景焕然一新。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仅要攻克“物质贫困”的堡垒,更要跨过“精神贫困”的桥头。无论是哪种举措,都是为了改善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
西藏统筹117亿元助推脱贫攻坚 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西藏自治区财政统筹整合各项财政涉农资金117亿元,支持全区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