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 更多弱势群体过上幸福生活
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西藏山南错那县勒门巴族民族乡虽仅有54户、140人,却是我国重要的边境乡镇之一。这里小康村一幢幢门巴族特色民居,镶嵌在高山流水之间,远看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没有子女加上身患残疾,62岁的地姆老人是该乡唯一一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然而,即便老人没有工作能力,各项补贴加上乡里茶产业分红,她同样搬进了新房,过得衣食无忧、幸福感满满。
近年来,勒乡提出了“常进群众门”“会说群众话”“乐解群众忧”“实帮群众困”“深知群众情”“真交群众心”的“六标尺”群众工作方法。在勒乡党总支部书记李佳看来,这些并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对于每项“标尺”的内涵他都能如数家珍。
勒门巴族民族乡贫困户地姆老人也与大家一起住上新房子(李政葳/摄)
地姆老人正好是李佳“一对一”党员定点帮扶的对象。老人居住环境的改变,得益于勒乡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李佳介绍,乡里已新建乐村民房24户,其中,地姆老人家民房为187平方米的小户型,建设时需要自筹25万元。当时,老人自己拿出一部分钱,剩余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为失去了劳动能力,贷款部分由乡里协助偿还。“这样便减轻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让她在晚年能安享幸福生活;另外,老人家里现在的房子有很多空余,一层打算帮她出租出去开农家乐,这样可以提高她的收入。”李佳说。
如今,越来越多像地姆老人这样的边境群众,享受着雪域高原上民生工程的温暖。在错那县残疾人就业中心里,今年30岁的洛桑坐在缝纫机前,娴熟地缝制枕套、被罩。因身患残疾不能干重活,在这里工作的三年里,有效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在残疾人就业中心,类似洛桑这样建档立卡的残疾人贫困户共有16人。“会对每位新员工进行5个月的技能培训,培训期每人每月1500元,转正后工资每人2000元,最多的可以拿到4000多元。”错那县残疾人就业中心负责人旦增说。
在错那县政府的扶持下,该残疾人就业中心2016年8月成立,主营业务为编织民族特色服饰、学校校服、学生床上用品、救灾帐篷、旅游特色礼品等,每年的年收入在700万元左右。“年底还能拿出一部分作为奖金,补贴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错那县宣传部长索朗德吉说。
残疾人就业中心内16名残疾人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李政葳/摄)
与错那县残疾人就业中心仅有一路之隔,错那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综合服务中心住着102名集中供养的老人。供养中心里设有4栋供养用房以及综合楼、食堂及临终关怀房各一栋。在供养用房的大厅内是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各类绿植,两侧设有长椅、方桌,老人们穿着民族特色的棉衣、皮鞋,或三五成群聊天,或围桌而坐玩着藏骰。
走到仓觉老人的房门口,老人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子。屋内陈设整齐、干净,坐在老人的床铺上感觉格外松软。“打扫房间、洗衣服等自己能做就自己做,做不了可以交给护理人员;每天餐厅的菜系都不一样,营养又健康;生病了护理人员会直接送到医院,还会安排专人陪护……”仓觉老人没有子女,上了年纪后也失去了劳动能力,2016年6月和其他的五保户一起搬进了供养中心。“在这里住得很舒畅、很幸福。”仓觉笑着说。
供养中心不仅让老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中心内还设有活动室、医务室、阅览室、理发室、棋牌室,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很多五保户老人以前在乡下居住环境非常差,集中供养后生活有了保障,每月还有300元的零花钱。说起这些变化,他们脸上常常挂着笑容。”错那县民政局副局长阿旺曲宗说。
五保户集中供养综合服务中心干净整洁、生活舒适,仓觉等老人们满满的幸福感(李政葳/摄)
记者留意到,供养中心内的每间房屋都设有暖气、地暖,尽管窗外寒风呼啸,室内依旧暖意洋洋。错那县城所在地在4300米以上,冬季寒冷又漫长,最低气温达零下38℃。阿旺曲宗说,2016年县里已经重点对五保户集中供养综合服务中心、中小学教学楼以及学生公寓等进行了集中供暖。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样的庄严承诺。雪域高原上,各项民生工程温暖着每一位藏族群众,地姆、洛桑、仓觉等边境群众的故事,也成了西藏自治区的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状态改善的缩影。
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政研规划处调研员蒲正学介绍,在脱贫攻坚方面,各类兜底保障日臻完善,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494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提高到每人每月55元、110元。“我们紧紧瞄准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围绕深度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为建设美丽西藏写下亮丽的篇章。”蒲正学说。
-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住上新房子、吃上旅游饭 麻麻乡绿水青山变致富金山银山
苍翠的森林、壮美的雪山,海拔低、氧气充足、环境独具特色,麻麻门巴民族乡吸引着千万游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