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堂:点亮田园城市梦
蔡公堂乡白定村姑娘巴桑在家门口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打工,她学会了多肉植物栽培技术,每月有4000元以上收入。图为巴桑正在为多肉植物浇水。
改革开放40年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城畔的这个乡村,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曾经的荒滩上,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莘莘学子在这里放飞理想。曾经的田园中,智能化温室四季如春,现代化牛场里,牛犊在圈舍间欢跳。曾经的山脚下,汇聚了众多文化产业,实景剧《文成公主》吸引来大批游客,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感到恍如隔世。
蔡公堂:是田园,也是城市。这是一座文化之城,一座生态之城,一座和谐之城。昔日的田畴阡陌和砾石滩涂,如今汇聚着希望,迸发着新生的力量!
位于西藏旅游文化创意园内的《文成公主》实景剧场,每天入夜,游客便纷至沓来观赏实景剧。
一座文化之城
从拉萨市中心向东,沿纳金大桥一路前行,远远地就能看到蔡公堂乡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城。这就是2012年开工建设至今的拉萨教育城。现在,这里也是目前西藏最大的现代教育集中区和教育基地。
蔡公堂,又名蔡巴公堂,“蔡”意为“林园”,“公堂”意为“中央的坝子”。历史上,蔡公堂就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这里曾是西藏十三万户之一的蔡巴万户所在地,也曾是西藏史学名著《红史》的成书地。
2012年,为推动教育事业集约化发展,提升全市教育层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拉萨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位于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的教育城项目建设。一期占地面积4690亩,总投资58亿多元。
“力争用5年时间使拉萨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走在前列”正变成现实,一场以“提高办学效益、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攻坚战在拉萨教育城得到完美诠释。5年过去了,这座集教育、居住、医疗、市政、商业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多功能现代化教育城正惠及万千学子,一大批教职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鸟瞰拉萨教育城。
走进拉萨市教育城,孩子们上课的诵读声,课间的嬉笑声,映衬着成片教学楼宏大的现代化气息,充满无限生机。拉萨、那曲、阿里等地的孩子们,不用走出高原,就能够享受和内地发达地区一样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基础建设放在显著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步伐,在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丰富教育内涵、强化教育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教育城出发,沿宽阔的318国道拉萨城区段往西,转过几个小山角,就到达慈觉林。慈觉林,相传曾是文成公主随员聚居之地,而今已成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在这里,《文成公主》实景剧场、藏文化创意孵化中心、西藏非遗文化博物馆、拉萨影视城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坐落其中。
在传承弘扬藏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旅游城市的过程中,慈觉林村村民走出田地参加了园区建设,赶着牛羊把生活搬上了《文成公主》实景剧舞台,不知不觉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实现了增收致富。用蔡公堂乡党委书记多吉的话来形容,就是:“就连家里的狗和牛,都成了演员。”
一座生态之城
在城市化过程中,蔡公堂面貌改变着,但这里的传统文化和山山水水,却从未改变。
5月28日这天是藏历四月十四,对于蔡公堂人来说,一个特别的日子——“美朵曲巴”节到了。说起这个只属于蔡公堂人的节日,就不得不提一个西藏版“鹊桥相会”的传说。
据传,有两位力士随文成公主护送释迦牟尼佛像进藏。其中一位名叫宗赞,与大昭寺护法白拉姆相爱,被放逐于慈觉林,只被允许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在拉萨河畔隔河相望。也许是难耐寂寞,宗赞又与公堂寺的仙女相爱,于是就有了每年藏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的“美朵曲巴”节,传承至今。
改革开放40年,蔡公堂人的传统,代代传承;蔡公堂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幸福。
除了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拉萨大桥之外,近几年连接拉萨仙足岛和慈觉林的迎亲桥、连接拉萨东城与教育城的纳金大桥先后横跨拉萨河。如今,一河之隔,再也无法拆散任何一对有情人。穿过蔡公堂的318国道,1980年从土路变成油路,2015年从油路变成双向四车道的快速通道。以这条路为界,以北是教育城,以南是生态城。
在这里,高标准奶牛养殖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等一批现代农牧产业的产品夜以继日地装点和改善着拉萨市民的生活,从蔡公堂 、从城关区、从拉萨周边吸收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
在这生态保护区里,在智沟和斜沟深处,青青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和煦的微风、藏家的帐篷都成为了蔡公堂人手中独特的资源。
支羌塘自然度假村和协度假村分别位于智沟和斜沟内,一顶顶藏民族特色的帐篷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每年夏季,拉萨市民扶老携幼到这里过林卡,为白定村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支羌塘自然度假村不仅使承包它的7户农牧民脱贫致富,每年还使白定村3组369人人均分红500多元;协度假村在桑旦旺姆夫妻俩精心经营下,白定村4组每年分红总额达20万元。
还是那高原上纯净的阳光、空气、水源,但在教育城、在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在生态净土企业中,蔡公堂人已经离开土地,在自家门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一座和谐之城
在蔡公堂快速的发展中,在变与不变中,蔡公堂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也在快速改变。次仁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初,次仁来到蔡公堂乡政府,拿出自家低保卡,交到乡扶贫办工作人员德吉卓嘎手中。他自豪地告诉德吉卓嘎:“我脱贫了!”
2016年之前,次仁和妻子扎桑每天围着8亩地忙活,3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住在政府资助的平房里。脱贫之前,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粮食收成。
在城关区和蔡公堂乡干部的帮助下,次仁在2016年应聘为城投商混站保安,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年底还有3000元左右的年终奖金。妻子担任护林员,年收入3000元。全家每年还可以享受城关区、蔡公堂乡集体经济等分红和其他补贴。
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次仁一家5口人的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2500元,突飞猛进到2017年的1.3万元。8亩土地调整了种植结构,也增加了收入。
“是家乡这几年的巨变给我带来了机会,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让我走上了致富之路。”次仁坚信,只要肯努力、肯吃苦、认真工作,就能彻底摆脱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12年起,蔡公堂开始从传统的农业乡向城市化迈进。拉萨市委、政府科学规划,在尽可能减少群众搬迁的基础上,作出决不会使乡亲们因失地而失业的承诺。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材,这个机遇,蔡公堂人一定要抓住。2013年9月,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里决定与一家企业合股成立商业混凝土搅拌站,吸纳蔡公堂人就业。除了集体入股的2100多万元之外,乡里还动员群众拿出征地补偿款入股,但当时只有18户群众加入。担心风险很正常,苦干加实干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在城市化过程中,蔡公堂乡发展壮大了商业混凝土搅拌站、采砂场、扶贫洗车场等集体经济,还建立了4个运输车队,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并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4年来,蔡公堂全乡群众从集体经济分红660多万元。蔡村的边巴卓玛家就从中获益。那年,在儿子的坚持下,他们家拿出6万元入了村集体股。几年下来,除完全收回当年6万元本金之外,还获利6000元。
2017年7月,蔡公堂乡通过了国务院脱贫摘帽督导组和评估组的考评,全乡85户256人全部脱贫。
今年4月,蔡村召开村民大会,再次商议参股的事。据初步统计,个人入股意向金额已达3000万元以上。
沐浴着灿烂阳光,蔡公堂以东,巨大塔吊下,教育城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教育配餐中心、环卫中转站、新藏大校区即将落户蔡公堂,乘着新时代和谐发展的快车,勤劳的蔡公堂人正在小康路上大踏步前进。(记者 孙开远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莉)
-
拉萨近郊“田园经济”热
近年来,随着净土健康产业在拉萨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拉萨近郊“田园经济”也开始热了起来,成为不少市民假期休闲的新选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