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首位支教博士孔茗的西藏情怀
“孔茗,你知不知道,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一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要支教就要延期毕业一年多,放着三四十万元的高校年薪不拿,却要去拿每个月3000元的补助,这么做是不是太冲动了?”
“支教是本科生的事,一个博士生去做本科生的事情,你不觉得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吗?”
“孔茗,你已经够优秀了,不需要再那么去拼了。你该为自己的家庭考虑考虑了。你去了西藏,家人怎么办?”
……
面对亲人、朋友的质疑,清华大学博士生孔茗仍然来到西藏支教。“我要向孔繁森那样用生命书写对人民的忠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孔茗这样告诉自己。
在人才云集的清华大学里,她是2015年度学生“年度人物”,这个荣誉每年仅有10个,2017年她拿到了学生学术最高奖“学术新秀”,这个荣誉每年还是只有10个;她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首任团长、读书期间校内外演讲69场,听众超过20000人次;她在博士一年级就在世界顶级期刊《心理学报》发表了文章,读博4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了28篇论文,其中3篇SSCI,6篇CSSCI,5篇国际顶级会议论文;2016年,她入选国际管理学会博士生联盟,全球共65人,清华仅此一人。
走进西藏,收获感动
因为十年的军旅生涯,孔茗选择到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支教。
2017年7月24日,孔茗准时报到,蓝天、白云,无尽的震撼,接踵而来的便是头晕、胸闷,无尽的高原反应。一天的劳累再加上严重的高反,孔茗在上楼梯时便已经双腿酸软,她被新同事们搀扶着进了房间,她在眩晕中看着这些陌生的同事忙碌地为她拿行李、铺床、烧开水……她在眩晕中听到一声声殷切的叮嘱和问候,她意识到自己来对了地方。
孔茗的直觉非常准确,在西藏,在八一学校,随时可以收获太多太多的感动。支教一年,很多新同事变成了好朋友。她的宿舍是学校领导专门安排可以供氧的最暖和最安静的房间。她身体不好,吃不来学校食堂的集体伙食,这也没有关系,很多同事热情地邀请她到自己家中吃饭,有时还会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在教师节、母亲节她可以收到孩子们最纯真的祝福。
她对西藏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充满好奇,节假日朋友们结伴出行时总会喊上她,她爱上了天边牧场的氤氲纯净,她爱上了日照珠峰的瑰丽壮观,她爱上了藏族老阿妈为她斟满的酥油茶,她爱上了像雪山一样纯净、像高原一样开阔的西藏人民。
走进西藏,追求理想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但直到走进西藏,我才知道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孔茗在八一学校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不许欺负人!”当9岁小男孩马振华又被其他同学莫名欺负的时候,孔茗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把小家伙保护起来。“你没有犯错误,不能任同学欺负。”“老师,我学习不好,他们看不起我。”“学习不好,老师帮你补习,你一定会有进步的。”“他们说我不讲卫生,衣服也都是破的。”“老师帮你把衣服补好,衣服穿整齐了,同学就不会笑话你了。”孔老师拿出纸巾给孩子擦去脸上的泪水,她知道孩子很委屈,知道孩子缺少妈妈的照顾。
星期六,孔茗把马振华带到自己的宿舍,帮他把衣服仔细地缝好、洗干净。洗净锅灶,给孩子做了几个素菜,她知道马振华是回族,饮食是非常讲究的。然后,打开书本,帮孩子一点点补习功课,补习方案是早就拟定好的——孔老师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帮马振华把学习成绩提到中等。
“我看孩子一点点的进步,看着他努力地完成一天的作业,看着他认真地纠正每一个错误,看着他主动尝试着和班级同学交往,我知道这就是教育。”孔老师谈起马振华总是一脸的幸福。
2017年教师节,是孔老师的第一个教师节,她收到了马振华的礼物——两个有些揉烂的小橘子,那是马振华早上从家里带出来一直揣在口袋里,等了孔老师一天,才找机会送出的礼物。
2018年春季学期,学校调整了孔老师的课程,孔老师不上马振华班的课了。“孔老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教我们呀,是不是等我上四年级了成绩进步了你才回来呀?”看着孩子稚嫩的笔迹,孔老师不禁泪流满面,“教育不就是用爱温暖爱、用灵魂唤醒灵魂的工作吗?”
走进西藏,实现自我
什么是天堂?天堂是永远快乐的地方。
对孔茗而言,在藏支教的每一天都是天堂,因为在藏支教的每一天她都是忙碌而快乐的。
第一次进藏的那一天,她就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既要给从小学到高三的学生们上课,还要为八一学校的老师们开设《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课程,指导和带领老师们把宝贵的经验宝库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既要为中学15个班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演讲,还要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既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八一学校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图书,又动员自己的博士同学智力援藏,开创了清华大学四个博士在八一学校同场讲学的宏大场面。
2018年5月13日,为了再次促进西藏教育发展,孔茗把自己的导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钱小军教授和朱恒源教授也请上了讲台,八一学校迎来了校史上最高规格的讲学,西藏自治区教育界的同行也一起分享了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科研是辛苦的,孔茗主持的专门针对西藏中学生为期半年的心理摸底,涉及阿里中学、那曲中学、拉萨中学、林芝中学等地近百名教师和3000名学生,仅问卷印刷一项就上万元,孔茗几乎把支教的全部补助都用在了调研上,晚上加班到12点已经成为常态。目前,调研工作已经形成了近3万字的报告,相信这份报告一定会对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她发现这里的老师对待学生心理问题无从下手时,便邀请专家、组织老师编写《西藏青少年心理案例及辅导》,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希望为当地教师和支教老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并以此作为向清华大学支教20周年庆典的献礼。
“如果能用我的传奇经历在这些求学上进的师生中点燃一把火,西藏的明天就会更美好,这就是天堂。”不到一年的时间,孔茗这个名字就已经被西藏教育圈的人熟知,很多学校慕名邀请她去给师生们讲课,每次她都“有叫必应”。
在西藏支教,孔茗是没有任何休息日和节假日的。晚上,她要去西藏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她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接触前沿科学,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周末,藏大的研究生会来到八一学校,孔茗就在办公室里给这群“编外”学生补课,她要把科研的“种子”留在西藏,让这些年轻人和她一起在西藏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
孔茗说,当支教结束后,打算写本书,书名就叫《只有自己》,真实记录她在西藏的所见所感,要在祖国辽阔的西部大地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华章。
-
女教师西藏支教三年 怕父亲担心说“出差"
“你不是说出差一个多月吗?怎么还不回来啊?”“爸,事还没完呢啊!”“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不知道啊,看需要吧……”自2月28日南开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魏小东抵达对口支援单位拉萨实验小学后,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她和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