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西藏那曲市班戈县草场确权让牧民资产“活”起来

刘庆顺 发布时间:2018-08-10 09:57:00来源: 人民网

“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一直是困扰牧民扩大生产的一大难题。怎么来破解这个难题,近年来,那曲市班戈县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也就是用草场收益做担保贷款,逐步形成草场资源向资本化运营转变。2016年6月,班戈县普保镇格色居委会牧民唐才就是通过这种模式,成功贷款30万元,解决了自家茶馆、商店、修车厂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还带动了8户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唐才和儿子在南热团聚茶馆。卢明文 摄

利用抵押贷款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7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班戈县普保镇格色居委会南热团聚茶馆时,唐才正忙着和儿子谈论着今年几个项目收益的事情,两人交流着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不足,还有哪些发展目标。“今年两家茶馆的生意不错,再加上修车厂、洗车场的利润,全年收入预计能达到100万元。”说起今年的盈利情况,52岁的唐才喜笑颜开。

前些年,虽然生意也不错,不过由于资金不足,没法扩大生意规模,收入也有限。机会来了,2016年6月,班戈县普保镇格色居委会8户牧民群众成为首批草场抵押贷款对象,唐才也是其中一员,成功贷款30万元,这才让他扩大生产经营有了底气。如今,唐才生意越做越大,还在拉萨开了茶馆和洗车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班戈县,像唐才这样使用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牧民还真不少。前些年,尽管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但一没钱、二没技术,摆脱贫困对不少牧民来讲还真是一种奢望。而这种以草场经营权作为抵押的贷款,恰好给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带来了新希望。

盘活草场资源 带来了致富“活水”

班戈县委副书记、县长次仁扎西坦言,广大牧民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受客观条件制约,找不到担保,没有房产,而牛羊等其他动产又无法抵押,“贷款难”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牧区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在班戈县,有牲畜的家庭,草场资源被用来放牧,没有牲畜的家庭,草场就被闲置下来,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次仁扎西说,如何让牧民手上的草场资产变“票子”?关键是要让这些草场资源“流动”起来,可以交易,才有价值。

2016年6月,经农行西藏分行批准,班戈县在全区率先开展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草场的价值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说是激活了牧区的“沉睡资产”,有效实现牧区牧民草场财产权益,实现了牧区资源、资产向资本的转变,为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资金保障。


唐才和儿子查看自家汽车修理厂经营情况。卢明文 摄

积极开展确权 稳定草场承包关系

一方土地,一片草场,皆为民心所系。草场确权是开展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关乎牧民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从内地邀请了专业的公司,主要以单家独户,人、草、畜入股的整村合作社以及联户经营三种模式经营的草场作为试点开展草场确权工作。”次仁扎西说。

通过草场确权,基本解决了多年遗留的“四至界线”不清、证件不齐、损坏、遗失等问题,做到了草场“证、账、地”相符。此外,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确权承包工作的精度和质量,使草场界限不清、经营权证的面积与草场面积不符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厘清地界,确定权属,让广大牧民定权、定心。

那么,开展草场确权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呢?次仁扎西表示,通过确权,稳定草场承包关系,进一步有效保障牧民对承包草场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益,广大牧民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高了,这就为草场流转及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不动产登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行西藏分行工作人员调研草场。卢明文 摄

继续健全机制 多种方式防范风险

次仁扎西坦言,虽然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已经覆盖班戈县10个乡(镇),发放贷款573万元,但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及受客观条件影响,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仍需一段时间进行完善。

为做好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班戈县积极探索“政策性担保公司+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对象”、“保险公司+贷款对象”、“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对象”等模式,引入“政府增信”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效能,按照1:10比例放贷,县财政出资500万元作风险保障基金,银行贷款能达到5000万元。此外,班戈县还制定了《班戈县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和处置预案》,确保信贷资金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次仁扎西表示,这种银政合作的方式不仅为班戈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班戈县农村改革试验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经验借鉴。如今,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已经成了班戈县乃至整个那曲市、西藏全区牧民心中的热门话题,大家都想着如何利用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