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阿里地区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跃马扬鞭立潮头

温凯 汪纯 发布时间:2018-10-02 08:29: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日出东方,叩启天穹,金色霞光映照雪山之巅,唤醒了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千百年来,阿里牧人们在雪山秃岭之间,逐水草而居,倚牛羊而生。

悠扬的高原牧歌声中,阿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蓝天白云舒展。但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是,平均4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稀薄而干燥的空气,充满石子和砂砾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摆脱贫困、追求幸福显得异常艰难。

但勤劳勇敢的阿里人,以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藏西高原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跃马扬鞭、不畏艰难、敢闯敢试,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勇立改革发展潮头。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大门。


阿里地委委员、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考察现代设施农牧业项目。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于2016年引进阿里福利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无土栽培技术带到了藏西高原,目前年产蔬菜近10万斤,有效地平抑了菜价,丰富了阿里的“菜篮子”。(图片均由记者 温凯 摄)

潮起普兰波荡漾

2013年7月,高原强烈的光照中,一个面庞黝黑的汉子站在坡上,看着微风吹拂起玛旁雍错的碧波,思考良久。

他不相信,这样美丽的阳光下,只能生长贫穷和苍凉。

他叫高宝军,出生于陕北一个农民家庭,自愿报名到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援藏,时任普兰县委书记。从他站立的地方放眼望去,群山连绵、峰岭嵯峨。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高宝军给刚走马上任的自己出了第一道题目——如何尽快改善百姓生活质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7月的内地早已是瓜果蔬菜飘香的盛夏时节,而当2013年高宝军第一次走进阿里,踏上普兰的土地时,菜市场摆的是菜贩子从新疆贩运来的过期菜,山沟里种植的是人们常见的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且价格高出内地三倍还要多。

吃菜难、买菜贵的问题,是制约当地群众增收、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瓶颈。面对这一现状,高宝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刚来普兰援藏的他,等不及适应环境、顾不上高原缺氧,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下乡村、入农户,走市场、访菜商,进菜地、验土壤,很快掌握了普兰县的自然禀赋、县情概况和农牧业发展的症结。出身农家的他敏锐地注意到,虽然普兰海拔高,但是四季光照强、水和土壤质量较好,具备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棚栽业。

但内心刚燃起希望火苗的他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地干部告诉他,普兰曾经尝试发展过两次大棚蔬菜,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慎重的高宝军再次走上了调研的路途。他请来专家反复论证,用科学数据证明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理论可行性;深入调查之前大棚蔬菜种植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出在管理不到位、技术不规范上。

高宝军心里有了底,他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在中共普兰县八届二次全委会议上确立了把普兰建设成为阿里地区农牧示范基地的思路。

“无路难,开路更难。”思路是确立了,但钱从哪里来?工程谁来抓?蔬菜谁来种?千头万绪的工作都等着普兰县委、政府研究和解决。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高宝军找到当时的陕西省援藏工作队领队王彪,反复请示汇报,最终争取到了1000万元援藏资金。

资金虽然有了着落,但年底才能到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发展道路上,老百姓等不了,也等不起。于是高宝军找熟人在钢材厂赊了钢材,打借条欠了当地施工方机械费,向朋友借钱买了塑料篷布、草帘子、种子和肥料,费尽周折,才使这项民生工程艰难启动。

为了打消当地干部的疑虑,确保此项事业的万无一失,高宝军认为管理和技术是最关键的环节。为此,在大棚建设之初,他就从陕西、山东等地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大棚建设、土壤改良、种子选配、肥料使用、棚膜选择等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安排。

从工程开工以来,人们在施工现场经常能看到这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菜篮子”县委书记。他对每一堵墙、每一座棚、每一处工程细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大棚建设符合规范、达到标准。2014年春季,10座日光温室大棚、40多座拱棚终于全部建成,高宝军又从陕西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山东寿光、陕西榆林等地聘请引进技术员、菜农、果农,顺利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20多种蔬菜和西瓜、甜瓜、红枣、葡萄、水蜜桃、苹果等10多种水果。

因为不相信,所以追问;因为追问,终于得以“手握长缨”——有了思路,也有了勇气。一座座白色整齐的大棚和一棵棵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2014年秋天,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专门赴普兰县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发展模式,从农牧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普兰县发展以棚栽业为主的现代设施农牧业。

在这片曾经被人们称作“乱石滩”的荒地上,再次掀起了现代设施农牧业的建设热潮。不到两个月时间,集大棚蔬菜、园林绿化、舍饲养畜、牧草种植为一体的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园区占地2800亩,拥有蔬菜大棚140座,种植紫花苜蓿700亩,栽植经济生态林1800亩。群众可以通过收取承包费、到基地务工、种植拱棚三种方式增加收入,基地产出的蔬菜瓜果不仅能满足普兰本县需求,而且远销狮泉河镇,极大地改善了“买菜难、买菜贵”的市场状况。

潮涌阿里浪澎湃

普兰县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的成功实践,为高海拔地区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坚定了阿里地委、行署抓绿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2015年初召开的阿里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打生态牌、吃产业饭、走特色路”的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棚栽植、舍饲养畜、牧草种植等现代设施农牧业。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再赴普兰,看到的是设施农牧业在科学先进的技术指导下、规范有序的制度管理中,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取得了可观喜人的效益,当即要求全地区学习借鉴普兰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走绿色生态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发展之路。

一时间,阿里大地农牧业改革浪潮澎湃,农牧区发展日新月异。

噶尔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建设统筹、企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企带村、群众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了“一村两厂四区八园”,实现了园区、基地、企业、农户和市场聚集联动发展。

札达县采取“以旅游为主体,农牧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农牧两轮驱动’”的改革发展模式,实施托林镇蔬菜基地、札布让村象雄半细毛羊养殖基地、“藏青2000”青稞种植基地和曲松乡牲畜短期育肥基地项目,建立札布让产业合作社和曲松乡牧业生产合作社。

改则县抢古村以劳动力入股、牲畜入股、草场流转、联户放牧等方式,组建了8个经济实体,探索出“劳动力统一安排、草场统一管理、畜产品统一收购、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无劳动力和孤寡老人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计分”的“六个统一”运作模式。

日土县、措勤县两个原种场提格为国家级保种场,分别打造了优质白绒山羊繁育基地、优质紫绒山羊繁育基地。革吉县培养养畜大户84户,联户联组放牧223户,积极推进牧业改革工作……

为了打造一个规模更大、规格更高、效益更好、示范带动作用更突出的现代设施农牧业示范基地,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把噶尔县作为自己包抓的示范点,并结合县情确立了“菜成业、畜入棚、草致富”的设施农牧业发展思路,亲自参与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筹集资金、项目建设。同时,动员具有抓设施农牧业经验的高宝军调藏工作,负责打造噶尔县现代农牧示范基地。

在征得组织批准和本人同意后,高宝军于2016年8月被任命为阿里地委委员、噶尔县委书记。到任后,高宝军按照阿里地委、行署要求,及时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

为加快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昆莎现代农牧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进程,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经常深入现场检查工程进度,对大棚的结构设计、远去的总体布局、苗木的繁育情况、枸杞的种植技术等都事无巨细——过问。他经常鼓励基层同志:“大家一定要大胆地干、大胆地试,不要怕失败,只有试了才知道对错。只要是为了工作,失败一两次也不要紧,成功了是大家的成绩,失败了责任由我朱中奎一人承担。”有时候半夜一两点,工人和菜农们都睡了,朱中奎书记还会出现在园区的建筑工地和大棚之中,检查工程进度快不快,了解菜棚管得行不行,查看瓜菜长得好不好。

土生土长于斯的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彭措,看到了设施农牧业的光明前景。他告诉记者:“在阿里,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就是找到了解决草畜矛盾的突破口,就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阿里地区广大干部一定要会抓产业、去抓产业。”

据悉,近年来,阿里地区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和谐这个核心,围绕培育新型农牧民、发展新型农牧业、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大力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不断强化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地区发展稳定生态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5220吨,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0.88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6.51亿元,比2012年增长33.7%。农牧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牧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现代设施农牧业、乡村旅游、农牧区电商发展迅速。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8元,年均增长14%,是2012年的1.9倍;五年累计培训农牧民1.5万多人次,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2.5万多人次,实现增收2.6亿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两年减少贫困人口2791户8943人,其中,2017年噶尔县脱贫摘帽顺利通过自治区第三方评估、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8年初召开的阿里地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以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农牧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改革风拂百姓欢

奋进新时代,迎春再出发。四月的阿里春风拂面、春潮涌动,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阿里人民用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回答着现代设施农牧业的发展成效。

从普兰县城出发,沿着路旁两行杨柳南行3公里,便能看到孔雀河谷东岸一块广袤的土地上,140座温室大棚井然排列,数万株苗木萌发新绿,在四周皑皑雪山的环抱中,正散发出春天的希望。这便是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

普兰镇农牧民塔曲亲眼见证、亲自感受了家乡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当政府前来租地时,他积极配合工作组给群众算经济账,疏通群众思想,第一个在租借合同上签下了名字,出借土地2.5亩。当基地拿出拱棚给群众经营时,他又成为在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便承包了2个。

“那会儿大家都只会种青稞,不会种蔬菜,担心拱棚拿过来种不好,还费时费力,我就想有示范基地在背后支持,自己又学到了种植技术,一定不会失败,不管怎样都要尝试一下,结果第一年就赚到了钱。”塔曲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年可以收入5万元,已经实现了小康。”

从普兰的神山圣湖旁沿着219国道一路驶向西北,早春一片绿意朦胧的土地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的紫花苜蓿种植地。驻该村工作队队长张晓明告诉记者,这片紫花苜蓿草已然成为了村民的新宠,被称为“神草”,紫花苜蓿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牧草,更是一种新的牧业生产方式——由野外散养放牧到舍饲养殖的转变。顺着张晓明手指的方向看去,噶尔新村养殖基地内,数百头奶牛、牦牛、羊正在阳光下悠闲地吃着饲养员喂食的紫花苜蓿草。

“我们今年准备将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同时进行机械化种植,实现犁地、铺膜、撒种一体化。”张晓明说,“奶牛养殖基地、牛羊育肥园也会扩大,我们这几天正在和村‘两委’商量买牛犊、羊羔的事情。”

依托昆莎乡现代农牧科技示范园,噶尔新村成立的康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红红火火,实现了多项目发展、多渠道增收、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赚,2017年,合作社共计收入400余万元,噶尔新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0元。

益西贡桑家曾经是噶尔新村里的贫困户,夫妻俩身体都不好。村里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后,益西贡桑和妻子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就可以打工挣钱,2016年顺利脱了贫。2017年,眼看着阿里翻天覆地的大发展,益西贡桑买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拓宽了致富路,彻底摆脱了贫困,跑出了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他还积极支持大女儿去江西南昌读大学。“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奔头!”49岁的益西贡桑笑着说。

离开噶尔新村,翻过一座山,一座现代化的小城便跃入眼中。这便是藏西重镇,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

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大家正热火朝天地犁地、播种、浇水、植树绿化……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园区总占地730亩,建成了高效日光温室160座、拱棚56座、全自动智能控制温室大棚2个,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培植发展苗木花卉、蔬菜水果、特色养殖、旅游观光等生态农牧业,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主管园区的噶尔县农牧局副局长刘江正忙前跑后进行着园区管理,脸庞晒得黝黑通红。他告诉记者,现在天气渐渐暖和,正是园区进入丰产阶段的关键时期,不能有丝毫松懈,再过一两个月,园区的新鲜蔬菜将会大量上市,占到市场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那时候,狮泉河镇的水果蔬菜价格会下降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园区提供了自助采摘服务,夏季广大干部、群众、游客可以前来园区观光游览,品尝香甜可口的西瓜、哈密瓜、香瓜等水果,在美丽的树荫下、花丛中过林卡。”刘江说。

在大棚内,桑珠正推着犁地机械翻着土,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他是去年从噶尔县门士乡搬到附近“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贫困牧民。“这边公司特别好,我在这里干活不但能学到技术,每天还能挣到工资。”桑珠说,等他学会了种植技术,准备自己在园区承包一些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去农贸市场出售。

下左左乡的索南丹增正在地里浇水,他是和村里的村民一起过来的。刘江表示,园区进入丰产期将会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迅速发展的园区正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转移就业。

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中共噶尔县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阿里地委委员、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表示,发展壮大现代农牧业,是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繁荣农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今年重点要在转变发展观念、发挥产业优势、完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

高宝军告诉记者,要通过教育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引导广大农牧民尽快从传统原始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业潜力。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破除“等靠要”依赖思想,解决抓农业农村工作“找不到切入点”的畏难思想,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推动产业发展。要依托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昆莎农牧科技示范园和噶尔亚沙高原设施农业示范园,坚持发展大棚果蔬、舍饲养殖、牧草种植、苗木繁育、大田蔬菜等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以昆莎、左左、索麦、朗久、噶尔亚沙为重点的牧草种植基地,以典角、索多、扎西岗细毛羊和门士村牦牛育肥、鲁玛村奶牛养殖为重点的养殖基地,力争农牧业在质上取得新突破,在量上获得稳步提升。要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目标,尽快制定新型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着力培育一批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以订单收购、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牧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在保障效益的同时,推动现代农牧业全面发展。

藏西高原上,农牧区改革春风一遍遍吹拂着这片土地,一座座现代、科技、高效、智能的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屹立于世界屋脊的屋脊之上,阿里各族干部群众正精神百倍、积极作为,“手握长缨”誓要缚住贫困的“苍龙”,傲立于改革的潮头,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