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西藏达若村:看得见的颜值 摸得着的幸福

万慧 发布时间:2018-12-03 09:14: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环境优美的达若村。记者 万慧 摄

从昌都市区沿着扎曲河一路向北,驱车约12公里便来到了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这个处在317国道沿线的村庄,道路四通八达,房屋整齐划一,夹道绿树成荫,环境优美,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安居工程暖民心

走进达若村,红白相间的两层小楼,一条条柏油马路,家家户户屋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

“2006年以前,达若村村民分散居住在达玛拉山腹地的自然村里,人畜混居,靠天吃饭,不通公路,不通电,用水要到一公里以外去背。现在,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这得益于安居工程的实施。”达若村村委会主任土丁尼玛告诉记者。

2006年,昌都地区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在317国道沿线为群众盖了新房子,通了自来水,通了电,并给予每户1-2万元的安居工程补贴。

村民罗布泽仁一家就是第一批从低矮破旧、四面漏风的石头房子里搬出来的。在罗布泽仁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他如今居住的楼房,只见院子整洁干净,一棵棵果树高耸挺拔,阳台上的盆栽争奇斗艳,屋内沙发、电视机、冰箱等一应俱全。“安居工程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还让群众过上了舒适幸福的生活。”罗布泽仁乐得合不拢嘴。

安居工程共实施了两批,达玛拉山腹地3个自然村的100多户村民于2012年全部搬迁,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生态家园更宜居

为进一步提升达若村的颜值,该村“两委”班子继续发力,2015年3月,制订《达若村创建自治区生态村工作方案》,吹响了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号角。

为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村创建的积极性,达若村“两委”班子通过召开村民委员会、设立宣传栏、印发专项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形成了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生态村的良好氛围。

有了群众的支持,达若村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很快便取得了显著成效:89户农房完成改造,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所有村民都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成立了村级卫生打扫队伍,农作物秸秆利用工程顺利实施……

“在开展生态村创建前,我们村的农作物秸秆部分在田间焚烧,部分被推进河道、沟里,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后,我们村通过农作物秸秆利用工程,极大地‘消化’了农作物秸秆,现在全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达若村环境监督员布嘎说。

此外,达若村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并投入300余万元,在周边山坡上种植了近200亩的景观林。夏季时,身处达若村,抬头便能看见满山的郁郁葱葱。

“以前,村子旁的山体总会有小面积的滑坡,随着这几年种的树越来越多,滑坡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卡若区宣传部驻达若村工作队队员李莲说。

多种渠道奔富路

生态村的创建让达若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但是,如何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达若村“两委”班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达若村成立了农牧民施工队,后来又承建了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这让村民次列尼玛看到了致富希望。2015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次列尼玛买了一辆运输车,加入到农牧民施工队。“每天150元至300元不等的工资,再加上年底分红,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次列尼玛高兴地说。

像次列尼玛一样,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驻村工作队的示范带动下,达若村村民们坚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广。2015年,达若村人均收入达1.1万余元,荣获全区“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7年,达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12万元,除给村民分红以及村公共设施开支外,该村每年还拿出40余万元为群众发放日常生活用品。

住上了新房子,鼓起了“钱袋子”,达若村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达若村村民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