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山民族的文化传承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我国西藏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大山丛林里,繁衍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珞巴族。西藏民主改革前,珞巴族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民主改革极大改善了珞巴族群众的生活,也使珞巴文化得到全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焕发出独特生机。
在林芝市米林县的南伊沟景区,游客都爱听尼玛扎西吟唱的这首珞巴族传统歌曲——“阿巴达尼”。
尼玛扎西:在这首歌方面的话我每天都在加强,也就是我很想珞巴族的这些不让流失。
“阿巴达尼”吟唱的内容是米林珞巴族的始祖传说,叙述珞巴族的悠久历史,赞颂珞巴族祖先的勤劳美德。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优秀文化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传承面临困境。尼玛扎西说,因为国家重视保护,这个情况有所改变。比如2011年,“阿巴达尼”就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尼玛扎西:国家、自治区以及市里很重视我们,穿着方面给你投资,让你穿回本民族的服装;语言方面、包括这些歌曲国家都有扶持的,有很大的帮助。
为挖掘、保护和传承珞巴族文化,米林县南伊洛巴民族乡专门为86位60岁以上的珞巴族老人做了音频、视频记录,涉及七个非遗项目。
乡长达娃多吉:通过国家扶持,我们的民族文化渐渐的复苏过来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化传承和延续下去。
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15年来,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建设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各类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使唐卡、藏医药、藏香等非遗项目实现了活态传承。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敖超介绍,全区有三万人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一千多个非遗项目获得整体性保护。其中,89个项目、96名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名录,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敖超:十几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近2.2亿元,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建立健全了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实施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
《喜马拉雅之灵》参加少数民族电影展
《喜马拉雅之灵》导演曾云辉,顾问林勇,主演拉琼、普布次仁在影片展映后与观众见面,分享影片创作过程和心得。[详细] -
西藏米林县的“旅游饭”,端得稳吃得香
达久说,“现在路修好了,游客多了,这些竹编工艺品供不应求呢!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