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域高原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日前,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介绍说,当前,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覆盖了区、市、县、乡、村五级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构建形成,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和巡回诊疗体系不断完善。
据介绍,西藏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至70.6岁,孕产妇死亡率从5000/10万下降到56.52/10万,婴儿死亡率从430‰下降到11.59‰,提前完成2020年预期目标。
在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西藏自治区是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块约占全国总面积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土地,它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何在短短三四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全国大力度对西藏医疗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援藏从“单兵突击”转向“集团作战”
5月14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正在挂号的患者多吉告诉记者,自己有任何不舒服,就来这里看病,心里很踏实。而在2015年前,如果亲朋好友不幸罹患疑难杂症,他们则需要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甚至不远千山万水,奔赴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医院看病。
日喀则市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地市,也是自治区区域医疗规划的西藏西部医疗副中心,建好这个中心不仅可以解决日喀则市辖区群众医疗服务需求,还能辐射覆盖到阿里、那曲两个地市。
因此,这里成了上海指派医院对口支援的地方。而这也是中央组织部、国家卫健委、人社部、教育部等部委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组成部分。据王云亭介绍,这项工作启动于2015年6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专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对此,王云亭诙谐地作了这样的比喻: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现了从“单兵突击”转向“集团作战”,“输血”为主转为“造血”为主,从“骑车带人”转为“教人骑车”和“自己骑车”,大幅度提升了西藏的医疗服务能力。
就在4年前,当时是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的徐爱丽,根本没想过在短短几年内,科室能用上呼吸机。由于那时医疗设备落后,医生诊疗水平低,危重新生儿、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她回忆说,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始,科室医疗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的张建主任,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专家,针对科室当时的工作和管理状况,提出整改措施,并制定出了可行的管理方案及科室发展规划。
“刚开始,科室医护人员很不适应,但在张建的带动和言传身教下,科室的业务能力在大幅提升。医护人员处理儿科的常见病也是得心应手,识别疑难杂症能力明显增强,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已经成长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的徐爱丽介绍说。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对口帮扶该院的儿科,这也是上海市采用的“以院包科”形式的典型作法,其他医院根据自身优势帮扶相关科室。王云亭介绍说,根据“组团”特点和对口帮扶关系,全国还确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单位)作为牵头单位,选定65家“三甲”医院作为包科医院,以“一对一”、以院包科形式承担人才帮带、专科建设等工作。
“4年来,各支援医院派出四批共659名专家支援西藏8所受援医院,帮带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各受援医院选派了1147名年轻骨干到支援医院跟师学习,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王云亭介绍说,目前已有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以防治地方病为突破口 构建重大疾病防治体系
在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是发病率高、对身体健康危害大的重点地方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发病率高达1.66%,74个县(区)均有流行,是我国包虫病分布区域最广的省区,成为健康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尽快查找患者,赢得治疗时间,“自治区调动3000余名区内医务人员、动员近500名援藏专家,组成800多个筛查组,开展全人群筛查。”王云亭介绍说,为了加快进度,有的筛查医生刻意减少饮水量与次数;有的援藏专家高原反应严重,但仍坚持边吸氧边筛查;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骑着摩托车甚至步行背负仪器设备,走村入户开展筛查。“仅1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区300多万人口的全人群筛查。”
据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副主任许培海介绍,自治区确定了区内13家定点医院,预留床位150张,医疗费用由政府财政实行兜底保障,“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地开展救治工作。目前,已经累计开展手术治疗5000多例,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统一免费发放药物,实现应治尽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群众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升,卫生习惯逐步养成。
不仅如此,针对西藏自治区重大疾病防控任务仍然异常严峻的现实,王云亭介绍说,防治策略要有“针对性、区别化”。例如,针对包虫病等发病率高的疾病,要采取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手段,统一组织开展筛查救治。而对于脑出血等随时危及生命的疾病,要利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途径,提升医疗急救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西藏自治区地域广阔,尤其是在阿里、那曲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这里也是老百姓看病就医比较困难的地方,医务人员短缺、医疗技术相对比较薄弱。王云亭介绍说:“西藏地市级医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我们就提出依托自治区地市以上三级医院自己解决高海拔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困难,也采用医疗人才组团式的模式,派出3个人到那里帮着看病,培训当地的医生。同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做到血压有人量、血糖有人测、指标有人看。”
“原汁原味”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
作为医院,仅仅有了诊疗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提升理念和推进管理规范也是至关重要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文铭指出,“四年来,对于自治区人民医院过去自身发展的一些困难,尤其是制度层面上的难题,我们也把北京的一些先进理念,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的管理理念带进来。”
援藏前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的吴文铭举例说:“我们早在2018年就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章程,按照现在管理规则来说,这相当于医院的‘总规矩’,医院所有的大事,包括办院的宗旨、理念、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就是说,医院今后的发展会有一个非常明晰的指导路径。”而按照国家要求,全国的所有医院要在2020年建立章程。
来援藏的医疗人才,面临的第一道关卡就是“高原反应”。不仅是吴文铭,现在担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组书记的张浩,援藏前是上海市医务工会常务副主席,拥有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刚到日喀则市时,几乎每天都需要吸着氧办公。
即便如此,在团队的支持下,张浩“原汁原味”地把上海市一些医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带给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他们建章立制,规范各种制度,通过绩效考核和中层干部选拔等方式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该院成功通过了“三甲”医院的考核。
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帮扶的7家地市级医院中,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医院创建了“三甲”医院,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地市级“三甲”医院的历史,高海拔的阿里地区也建成了首家“三乙”综合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
西藏选出24名援藏医疗首席专家
专家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通过科室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质量管理等工作,着力打造“重点科室”“拳头科室”“尖刀科室”。[详细] -
西藏:“互联网+医疗”就医更便利
记者从启动仪式现场了解到,该银医合作项目由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总领队、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文铭站在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动议,经过集体决策、科学论证、精心实施,于26日正式上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