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治边稳藏政策好 脱贫致富奔小康

袁泉 鲜敢 发布时间:2019-08-02 08:45: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当我抬头看见悬挂在自家屋顶上的五星红旗,心里就特别自豪和舒畅。”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卓德村70岁的顿久老人站在国旗下告诉记者。从1971年起,每年的国庆、藏历新年等重要节日,老人都坚持将一面亲手缝制的崭新国旗悬挂在自家屋顶。

  “我与新中国同岁,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国家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包括西藏在内的各族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我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顿久说。

  行走在西藏的任何一个村庄,都能看到家家户户屋顶上悬挂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各族群众用悬挂国旗的方式,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做好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决心。

  边境小康村建设如火如荼

  西藏各族群众感党恩,人心思定,人心思进。

  “党中央的治边稳藏政策非常好,前年村里修通了到县城的路,去年全村彻底脱了贫,如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两层小楼,人人都乐于放牧守边。”43岁的典角村村民强久对记者说。

  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海拔有4200米,是边境一线村,也是民族团结示范村。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与驻军部队一起守卫国土,建设边疆。在这里,村民活动广场、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全村51户人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让边境一线群众安得下、守得住、能致富。

  “条件好了,人心更齐了。牧民们放牧放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巡边守边就延伸到哪里。人人都是神圣国土守护者,都是幸福家园建设者。”扎西岗乡乡长达瓦次仁告诉记者,现在典角村户户都有党员,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在带领全村群众成功脱贫的基础上,又引导村民通过开网店卖土特产等方式,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

  截至5月底,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72.96亿元,长期不通路、没有电的边境村庄,修通了柏油路,能收看电视节目、能上网购物。

  脱贫攻坚八方支援

  “扎西德勒,欢迎来到‘德吉藏家’!”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波玛村,两年前还是一个仅有60户村民的僻静小村,世代以农耕放牧为主。而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德吉藏家”项目,共有房间140间,231个床位。波玛村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景点。

  “很多村民没想到,原来的小村子能变成现在的模样。”易地搬迁户达娃原来生活在古荣乡,地处大山深处,脱贫很难。3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达娃一家搬迁至波玛村。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拉萨市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并举,安居与发展并重,确保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配套产业、每个搬迁户都有1人以上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带动和帮助搬迁贫困群众致富。

  “吃上旅游饭,在‘德吉藏家’上班,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包三餐,现在日常的开销没有任何困难,我爱人在这里打小工,种树、种草都干,也有了一份收入。”达娃说。

  “近年来,为了西藏的脱贫攻坚,中央支持前所未有,兄弟省市帮扶力度前所未有,自身努力前所未有。”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曾佑志说,对口援藏聚焦脱贫攻坚,不断丰富援藏内涵、提高援藏扶贫水平,推动对口援藏扶贫在方式上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为了帮助西藏补齐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对口援藏省市也都各尽所能。从北京平谷引种到尼木县卡如乡的精品大桃8个品种共计1万株,如今已挂满果实,经济价值是种植青稞的20倍。江苏省投入数百万元援藏资金,从镇江恒顺集团引进全套制醋工艺酿制的青稞醋,7项指标超过恒顺香醋。广东省对口援建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历时6年,投资超30亿元,融森林、雪山、牧场、山村美景于一体,设施完善,游人如织,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

  去年底,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当雄县都实现脱贫摘帽。目前,西藏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5.2%下降到2018年的6%以下。2016年以来,贫困县区从74个减少到19个,减贫47.8万人。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上幸福生活,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54岁的巴珠是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也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名宣讲员。

  白纳村依托毗邻拉萨市的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基地、优质草莓采摘基地和铸铜佛像民族手工艺基地,增收致富门道不少。在巴珠的带领下,2018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2万元,白纳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翻了几番,达到了1.59万元。

  “巴珠书记既能带领我们致富,也能把致富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他不照着书本念,而是用我们身边生活的实例,让我们了解到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更加坚定了我们跟党走的信念。”村民洛桑次仁说。

  记者了解到,西藏自治区“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3年来,活动已全面覆盖了城镇、乡村、学校、企业等。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西藏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在西藏,300多万各族儿女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数据显示,仅“十一五”至今,国家民委、财政部和自治区财政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含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共54.8亿元。“十二五”期间,下达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划拨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补助资金2050万元、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资金924万元。

  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帕都玛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工作的河坝林社区是拉萨有名的民族团结模范社区。20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让她十分感慨:“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建设好美丽西藏,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处处绽放。”帕都玛说。

  有了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才能繁荣兴盛。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4亿多元对西藏文物和重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