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卫的地方是中国
该支队官兵在“天路72拐”与国旗合影。陆文凯 摄
“从成都运送蔬菜到林芝,路途需要四天时间,过通麦大桥,有时就需要整整一天。”“如今的通麦特大桥,如飞虹般横跨易贡藏布江,双向两车道,进出藏旅游车辆川流不息。” 在波密县通麦镇一家餐馆里,跑运输的藏族司机扎西和罗布正对川藏线的变化谈论得津津乐道。
在祖国雄鸡版图上,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与多国毗邻,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由于受复杂环境的影响,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给西藏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川藏线和新藏线是内地连接西藏的重要陆路通道,对西藏的建设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然而,由于建成之初通行条件较差,加之受自然灾害频发影响,这两条道路曾年平均通车时间远远不足半年,有半年处于“瘫痪”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对此,一支部队孕育而生,他们常年坚守雪域高原,以“天路”为伴,守护着这两条祖国西部大动脉的畅通,以此促进西藏的稳步发展。
“原来不仅路况差,而且遇上灾害滞留时间长,危险系数大;现在不一样了,有武警官兵守护,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扎西在川藏线跑了20年运输,他说:现在的行车条件和过去相比,可以说是“高速路”。
该支队官兵冒狂风顶暴雪对新藏线病害路段进行整治。陆文凯 摄
20多年前,提起川藏线和新藏线,不少跑运输的司机直摇头道:这是两条“死亡”之路,雇主给多少钱都不去。
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主要承担川藏线和新藏线海拔最高、灾害最多、养护难度最大的2800余公里道路的养护保通任务。20余年来,他们坚守雪域“天路”,爬冰卧雪,修路架桥,养护保通,应急救援……一次次奋战在抢险一线,一年年刷新了通行时间,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爱戴。
“想过西藏的艰苦,但没想到现实比想象中还要艰苦10倍……”一名四级籍老兵在回忆中说道。部队进藏之初,没有固定营房,只能住在破旧不堪的道班房,条件十分简陋。
西藏的冬天,室外温度最低能达零下40摄氏度,官兵们在户外施工,脸颊、耳朵和手几乎都不同程度被冻伤过,即使身上裹着厚厚的军大衣,也无法抵御寒风刺骨。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虽然养护条件滞后,但重重困难并没有难倒护路兵,他们像螺丝钉一样深深钉进路基中,用青春和汗水扎根岗位成长成才,他们是军中的“脊梁”,是强军的“标兵”。
该支队官兵在新藏线库地达坂段救援。陆文凯 摄
驻守在新藏线大红柳滩的四级警士长武志强看着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感到非常欣慰。
16年来,他一直工作在西藏阿里高原,新藏线是他战斗的阵地,红柳滩、界山达坂、红土达坂……有着他青春的美好回忆。他常年往返新藏线,亲眼见证了这条路由土路到油路的历史变迁。
在西藏当兵,除了面对恶劣自然环境,还要预防狼的侵袭。尤其是深夜,一有想上厕所的念头,他们都要在脑海里反复作斗争,不仅仅是因为天气严寒,更重要的是如何防御野狼袭击。
“有一次晚上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20米外有一双发绿的眼睛闪闪发光,并一步步朝我走来,当时吓得裤子都没提,撒腿就往营区跑……”多年过去了,一名老兵还为那次成功脱险感到万分幸运。
20余年来,该支队官兵始终牢记宗旨,坚持驻守一方造福一方,用备战打仗的姿态守卫雪域“天路”,把有限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奉献在了这片高原,用军人的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强军赞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利,以徒步、骑行、自驾方式进藏的游客也逐年增多。沿线百姓紧紧抓住机遇,投资开客栈和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天堑变通途,14公里便道换新颜。“两线”实现了全年通车奇迹,西部大开发的种子在西藏遍地开花,西藏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吉隆口岸“国门书吧”:为出入境游客提供免费服务
中国吉隆口岸“国门书吧”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于2019年5月底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半年多以来,该书吧为吉隆口岸出入境游客免费提供休息、上网、阅读、信息查询等服务,成为出入境游客了解西藏、了解边境县的一扇“信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