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西藏芒康盐民生活变迁记

陈志强 桑邓旺姆 发布时间:2019-12-06 10:11: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要说藏东哪个景点最有名,估计90%的人都会说是芒康盐田。

  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境内北起拉久西,南至木许的澜沧江两岸。藏语中,此地名为“察卡洛”,即产盐的地方;而汉语名更直观形象,曰盐井。而盐田的主人,则是盐民。

  在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党支部书记格松顿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制盐方式的加达村,这里的手工晒盐方式已有1300多年历史。

  格松顿登家是世代盐民,见证了盐民的兴衰与重生。

  1988年前后,纳西民族乡仅加达村就有180多户盐民。那时候,盐民经常两三结对,用骡子驮盐到四川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德钦县、维西县等地销售,出去一趟差不多25天到30天。“0.25元一斤盐,有时候直接用盐换粮食,有时候也收现金。”格松顿登说,规模最大的时候,要数每年新年前,整个加达村集中150匹骡子,组成长长的骡队,到了云南境内后,再分开走,几个人去一个村。

  那时候,常年忙碌在盐田的盐民明白,他们就是靠天吃饭。天气好,三五天就可以扫一次盐,收得十几斤盐;天气不好,哗啦啦的雨水让大家愁眉苦脸,十五天才能扫一次盐。

  1993年出生的扎西拥宗,祖孙三代都是盐民,自家有25块盐田,加上租的盐田,共有40多块盐田需要打理。9岁起,她就开始背卤水晒盐,从早上4点要忙到晚上8点。

  2008年前后,经济宽裕的盐民率先买了抽水机,从盐井中抽卤水。“那时大多是靠发电机发电抽卤水,借用别人的抽水机按一分钟一元钱计算。”格松顿登告诉记者。

  到2010年,包括格松顿登、扎西拥宗在内的大多数盐民家都购置了抽水机。“抽水机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我也有机会出去闯荡了。”扎西拥宗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芒康盐田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纳西民族乡借助盐田、天主教堂、文成公主庙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多以前从事晒盐工作的盐民都选择从事旅游业,成了靠旅游产业吃饭的“新盐民”。2018年,全乡旅游收入达到800多万元。

  加达村村民斯朗是老盐民了,2016年,借助旅游业持续升温的势头,在政府补贴1万元的基础上,斯朗自筹6万多元办起了农家乐,并将6个房间装修一新,提供住宿服务。

  斯朗家的小花园里,他77岁的老母亲巴桑旺姆陪着来自广西的游客,一边闲聊,一边品尝清茶。游客王先生说:“这是第二次来他们家住了,住宿条件干净整洁,老板的态度也很好。”

  “住宿一人一晚30元,吃加加面每人25元,今年4月至8月底,赚了7000多元。”斯朗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改善住宿条件。

  “村里搞农家乐的有不少,像多吉、松姆、热青旺姆、松桑江措等几家,每年都能挣2万元左右。”格松顿登说。

  今年8月底,纳西民族乡组织全乡年轻人参加导游培训班,扎西拥宗与其他好几个人都报名了。她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当导游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但也有部分盐民坚持了下来,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手艺。40岁的尼玛丹珠,不仅自己家有30块盐田,还承包了40块盐田。

  “现在,一块盐田一年收入在900元至1000元,70块盐田一年有7万元左右。”扎西旺姆边收盐边说,“晒的盐红白都有,晒好的盐分层,第一层多是白盐,第二层是红盐。白盐批发价每斤3元;红盐则便宜多了,每斤1元。”

  “如今,晒好的盐不用骡子驮了。有老板来收,也有游客买,还有小商贩收购后在纳西民族乡销售。”格松顿登说,目前,加达村还有100余户在晒盐。

  登高俯瞰,热气腾腾的盐井,银光闪烁的盐田,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