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次呈现青藏高原隆升前的整体面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一批“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阶段性科考成果,为建设好美丽的青藏高原、保护好地球“第三极”提供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
提供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
3月30日,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到,2019年以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西藏共采集大气、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样品1.2万余份,采集动植物、微生物样本4.4万余份,收集经济社会发展等资料超2200套,开展入户访谈、问卷调查近2400次,组织召开各类科考座谈会近140场,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批“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阶段性科考成果,为建设好美丽的青藏高原、保护好地球“第三极”提供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纳木措将“极目一号”浮空艇成功升空至海拔7003米高度,创造了同类型同量级浮空艇科学观测的世界最高纪录,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为揭示“亚洲水塔”水汽来源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和新理论基础。在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活动证据,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
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据悉,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证明了青藏高原新生代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生态系统重大转折,得出了青藏高原生长是现代生物区系发展演化枢纽的重要结论。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并首次监测到冰崩发生的过程,成功实现预警,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
首次发现了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的分布海拔可以超过5250米,证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有可能使鱼类分布到更高海拔的河段。首次发现燕凤蝶分布,填补了燕凤蝶起源、分布的空白。
完成国家层面立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9年12月,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等10大任务完成了国家层面立项工作。其中,将有西藏19家单位236人全面参与到10大任务的30个专题考察研究中。
自治区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来旺杰说,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将继续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综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强化联合攻关,争取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应对、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屏障、地质环境与灾害、高原生长与战略资源等方面产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重大科考成果,服务地球“第三极”保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利用青藏科考成果 推进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中国正在利用青藏科考成果,在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上积极推进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已建成雅鲁藏布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监测预警体系,并着手建设樟藏布次仁玛错冰川灾害链监测预警体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