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老农多吉和他的珠峰“牛头旅馆”

普布扎西 发布时间:2020-05-25 08:53:00来源: 新华社

  家住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今年57岁的藏族老农多吉“很牛”,早在35年前,他就跟着英国登山爱好者进入珠峰大本营,当起背夫兼向导,背运物资爬到珠峰海拔6800米的地方。

  多吉说:“当时整个扎西宗没有一家旅馆,我就把他们带到家里,他们睡在床上,我们一家打地铺。”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从定日县到珠峰大本营有100多公里的路程。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翻越加乌拉山口,会看到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带。5月的农田里,青稞吐着嫩芽,成群的牦牛和绵羊在草地上觅食,悦耳的牛铃声舒缓传来,珠峰冰川融化的雪水缓缓流淌在杂嘎河中,几十栋藏式民居错落在河滩上。“世外桃源”巴松村静谧而神秘。

  巴松村是距离珠峰大本营最近的村庄之一,在去往珠峰的必经之路上,是登山爱好者和游客们歇脚、仰望珠峰最好的驿站。巴松村有54户、299名村民,他们世代“抬头看珠峰、低头忙农活”,过着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也一直在与贫穷较量。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中)和朋友在旅馆里聊天(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从接待英国登山爱好者开始,多吉的第一个家庭旅馆在混乱不堪的自家客厅里正式营业。他说:“当时游览珠峰的大部分是外国游客,他们最钟爱我家的牦牛肉,为了体现藏家特色,旅馆取名为‘牛头’。”

  “随着徒步探险和登山爱好者不断增多,多余的几间房子都腾出来做客房了。”多吉回忆说,“牛头旅馆”开始了第二次升级改造,一家人和旅客共吃共住的局面不断改变,各自有了自由的空间。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在旅馆里给游客弹六弦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后来,‘牛头旅馆’成为整个扎西宗第一个有电的旅馆。”多吉有点骄傲地说。随着到珠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多吉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装修改造,增加了20个床位,还专门建了一间厨房。实现发动机供电,解决了用电问题。

  这是“牛头旅馆”第三次升级改造,也是最重要的升级改造,旅馆被当地有关部门评为“铜星家庭旅馆”。

  多吉的成功带动了村民,巴松村的家庭旅馆纷纷兴起。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在新盖的旅馆前监工(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5年前,多吉对旅馆进行了第四次升级改造。这次,“牛头旅馆”增加了面积,有40个床位,添加了液晶电视和热水供应,同时在当地通讯部门支持下,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巴松村这个偏僻的山谷小村庄现有14家家庭旅馆,旅游探险服务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牛头旅馆”的茶几上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门口还有“三农金融服务点”标牌。“现在到这里旅游住宿,拿个手机或者刷卡就行了,我没想到这里的服务这么方便。”来自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吴女士说。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的儿媳在旅馆里整理被褥(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每年5月至10月是珠峰景区的旅游旺季,多吉的“牛头旅馆”1个月能接待三四百名游客,年收入超过60万元,旅馆被认定升级为“银星家庭旅馆”。

  靠着旅馆的收入,多吉不仅将3个孩子养育大,全家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距离老“牛头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即将封顶。这是多吉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新“牛头旅馆”。新旅馆仍旧是典型藏式风格,但使用了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全部是标准客房,设有独立的盥洗室。


“牛头旅馆”老板多吉在新盖的旅馆监工(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多吉对“牛头旅馆”的第五次升级改造。多吉的儿子、今年27岁的次仁甘丹已经挑起重担,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他前年结婚成家,开始负责“牛头旅馆”的对外经营工作。

  “我要安心退休享福还需要一段时间,年轻人需要多磨炼、多带一带。”多吉说,“我的人生信念和创业经验要全盘教授给他。”

  巴松村,这个远离繁华世界的珠峰脚下的小村庄,已经于2017年全部脱贫。定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巴松村总收入389万元,贫困发生率为零。2018年至2019年,西藏登山产业为山区群众创收2193万元,向地方纳税156万元,带动当地食宿、交通等行业创收713万元。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