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昌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述: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朱杉 胡荣国 发布时间:2020-09-11 09:22: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初秋,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的温室大棚里,管理员罗布正忙着给西红柿绑蔓;位于类乌齐县伊日峡谷景区内的一家藏家民宿里,村民罗桑格列炖着牦牛肉,为来自四川的游客准备午餐;芒康县德吉康萨小区里,搬迁群众布嘎在布置自己的新房……行走在藏东大地上,群众为美好生活忙碌的场景比比皆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不断发力,使昌都农牧区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产业发展拓宽致富路

  产业发展是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振兴,农牧民才能增收致富,乡村才能振兴发展。

  近年来,昌都市通过大力发展“七大种植业”“五大养殖业”,实施了一大批乡村产业,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立了有利于群众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补齐农牧区发展短板的同时,昌都市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十大增收”措施,着力提高群众收入。

  阿旺绵羊是昌都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它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贡觉县根据“做大、做优、做强”的产业发展思路,投资1.6亿元,建成集“培训、科研、育种、扩繁、加工、物流、冷链、销售”一体的阿旺绵羊产业链,逐步实现了阿旺绵羊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以及产业化经营。在核心养殖区外,县里还扶持了19个专业养殖村,注册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陆续带动了6000余户群众参与到阿旺绵羊产业链建设中,拉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来到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记者看到村民四郎曲宗正在葡萄园里忙碌,剪掉枯死的葡萄枝,浇上清澈的溪水。

  这些年,四郎曲宗家的葡萄产量一年高过一年,2019年突破了1万斤。“去年我们卖了几千斤葡萄给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剩下的都酿造了葡萄酒,算了一下,收入差不多有4万多元。”四郎曲宗说。

  截至2019年底,芒康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17万亩,年产葡萄酒约2000余吨,葡萄加工年产值预计达7000余万元,带动1459户种植户受益。

  除了阿旺绵羊、芒康葡萄,类乌齐的牦牛、八宿的荞麦等都是昌都市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如今,昌都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布局已基本形成,特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昌都市农牧特色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45元,人们生活越来越好。

  “未来五年,昌都将持续发力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打造产业链,并大力吸引农牧民转移就业,推动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军说。

  环境改善提升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旅游资源丰富的昌都市,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前提,既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还着力确保群众的生活家园更加美丽。为改善人居环境,昌都市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深入开展“三整治、三提升”和农牧区生活垃圾整治行动,推广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组织群众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并大幅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据统计,2016年至今,昌都市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754.06吨、白色垃圾468.04吨,清理河道湖泊1774.28公里、畜禽粪污废弃物663.2吨、卫生死角1939处,完成户厕改造25135户,并配置乡村生活垃圾转运车辆1194辆,配备村庄保洁员9805名。此外,昌都市在各村(居)积极推广房前屋后种树,全面消除了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的境况。

  风景秀丽的然乌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确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制订有关方案,从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保护和改善旅游环境,以实现绿色发展。如今,然乌镇实现了镇有环卫队、专业管护站、垃圾打捞队,村有保洁员、护林员、垃圾打捞员,生态关键部位、重要节点有专职人员领导、专人蹲点值守……

  同样,位于伊日峡谷深处的类乌齐县伊日乡水提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随着“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水提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张贴倡议书、入户宣讲村规民约等方式,使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水提村还设置了护林员、草监员等生态岗位,负责峡谷内动植物的巡查与监管。

  32岁的格列加措是水提村的护林员。“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很丰富,需要有人来守护。我们每个月至少要巡山4次,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微薄之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他说。

  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提升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还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近年来,昌都市加快乡镇、村(居)、寺庙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寺寺有书屋的目标。同时,昌都市在农牧区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移风易俗行动,以及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农牧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走在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垃圾,房前屋后都栽有月季、雏菊、苹果树等花草果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通夏村村委会,墙上挂着“全国文明村镇”“昌都市精神文明示范村”等奖牌。

  但是,以前的通夏村村容村貌并非如此。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路,路面坑洼不平,很难看到绿色。“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宣传栏,向干部群众宣讲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性。”通夏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说,现在,村民们参与改善村容村貌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涨。

  有了群众支持,一系列精神文明示范村创建措施接踵而来:推进农房改造工程,让农牧民住进宽敞、漂亮的新居;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通水率达100%;投入10万元开展绿化工程,开展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美化村容村貌。

  走进芒康县曲孜卡乡,记者得知这里活跃着一支“三弦舞”表演队。这支文艺表演队是由当地村民组建的一支表演队伍。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队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编排节目,切磋演艺技能,不断探索最佳表演方式,提高节目质量。他们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将“四讲四爱”融入到“三弦”的民间歌舞中,寓教于乐,赢得了群众点赞。

  “随着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推进,政府还投资建设了‘弦子广场’,一有时间,我们便到广场上跳舞。”“三弦舞”表演队领队卓玛次仁说。

  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正在藏东大地徐徐展开,“藏东明珠”正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记者:朱杉 胡荣国 扎巴旺青 陈志强 刘金鹏 周婷婷)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川藏线上的乡村振兴之路

    连接川藏两地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怒江72拐、然乌湖、米堆冰川、南迦巴瓦雪山……曲折回环的道路上,自然的魅力尽得彰显。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318国道沿线一座座乡村的华丽变身,成为这条道路上亮丽的风景线。[详细]
  • 西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振兴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详细]
  • 乡村振兴谱新篇,西藏建设628个边境小康村

    作为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工程的“先行军”,边境小康村建设计划将于2020年基本完成,像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的西藏各族边民,正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