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以乘风破浪之势 砥砺奋进谱新章

桑邓旺姆 发布时间:2020-10-09 09:05: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31.jpg
葡萄酿出美好新生活。

39.jpg
冬季昌都市全景。

34.jpg
特色扶贫产业。

37.jpg
民族特色手工业——唐卡。

32.jpg
真情回馈,驰援武汉。

38.jpg
发展中的经开区一角。

35.jpg
人民丰收的喜悦。

36.jpg
隧道通车拉近地域距离。

33.jpg
雨中的阿旺绵羊。

  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高高飘扬。

  70年岁月沧桑,70年翻天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彻底告别了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跨越式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不断推动昌都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直以来,昌都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用心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干部群众的特殊厚爱,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教育引导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同全国、全区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提高质量、改善民生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重要指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2019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元,是1958年0.41亿元的539倍,年均增长8.1%(可比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03亿元,是1958年264.9万元的680倍,年均增长1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85亿元,是1978年0.05亿元的1237倍,年均增长12.6%;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50元;

  2019年,全年累计减免税费4亿元,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比减少35%;

  2019年,昌都市经开区完成注册企业、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59家、22.28亿元;

  2019年,全年引进项目199个,到位资金49.5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8亿元,216个援藏项目顺利实施;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和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工作扎实推进;

  2019年的经济数据,勾画出昌都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昌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松劲,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优化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大力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昌都各县(区)处处呈现着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一个个重点建设项目掀起了发展的浪潮,一组组崭新的数据见证了昌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呈现量质齐升

  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昌都立足资源禀赋,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自治区各项扶持政策,特别是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重点、 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和第三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了经济发展质与量同步的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批批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2019年,昌都市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8.02亿元,是1958年0.32亿元的150倍;各类牲畜存栏220.91万头(只、匹),是1959年160.39万头(只、匹)的1.38倍。

  昌都市强化科技支撑,农村土地和草场确权登记全面完成,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肉类、奶产量大幅上涨,初步形成了优质青稞、牦牛、绵羊、藏香猪、葡萄酒、糌粑等系列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集群和品牌。

  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万吨,是1958年3.63万吨的5.24倍;肉类产量达到7.61万吨,是1979年7895.3吨的9.64倍;奶产量达到9.1万吨,是1974年7259吨的12.5倍。

  昌都市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持续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促进旅游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精品旅游线路和自然景观景区景点,加大服务质量和力度,努力将过境游转变为目的地游,持续加大对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业、餐饮业、手工业等的扶持力度,不断打造藏东高原特色旅游业的知名度,提升对外吸引力。

  201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2.4亿元,是1965年91.14万元的3555倍;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00.39亿元,是1990年10848万元的92.5倍。

  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70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帮扶下,昌都市坚持破解发展瓶颈,强化项目管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投资达到1100亿元,相当于2010年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4倍,推动了昌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完成交通项目投资76.79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89万公里,县(区)全部实现通邮,通畅率达到100%,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3%,行政村(居)通达率达到100%,彻底改变了过去出行全靠人背马驮、走骡马驿道的落后状况。

  自2018年12月昌都市城市公交投入运营以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出行,今年8月援昌省市天津市、重庆市、福建省共同新购了24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投放昌都市场,市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了50台,公交路线达到8条,基本形成覆盖周边区域的公交路网。

  珠角拉山隧道、斜拉山隧道、矮拉山隧道、察芒公路建成通车,昌都至邦达机场新改建工程(昌都至加卡段)、边坝夏贡拉山隧道工程等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昌都段前期工作序时推进。

  1995年建成昌都邦达机场并先后开通了昌都至拉萨、昌都至成都、昌都至重庆、昌都至西安的4条直达航线,每周航班达到80余架次,架起了连接祖国内地的空中走廊,让山高谷深的昌都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

  2019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46.8万千瓦。927个村、61.3万人实现主电网覆盖,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78%;“光网城市”“宽带网络覆盖工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乡镇通电话率、通光纤率均达到100%,行政村通信覆盖率达到99.47%,光纤通达覆盖率达到96.84%;设置邮乐购网点45个,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提高了8.3个百分点。

  水利设施日趋完善,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40.53万亩,61.83万农牧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9年,投资4.01亿元实施了1183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横断千山引巨变,吉祥三江已腾飞。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区党委、政府和各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不懈努力。

  2020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昌都市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昌都人民,奋力谱写好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昌都新篇。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