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的红色记忆:寻访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
这是为纪念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而建的雕像。西藏日报社全媒体报道组 摄
从昌都市出发,追溯着十八军五十二师左路部队进藏的路线,翻越宗拉夷山、雪季拉山,通过矮拉山隧道,一路向东。
掠过高山、雪地、草场、湖泊。道路两旁、峡谷两侧,一座座山峰、一座座悬崖犹如一个个彪悍的战士笔直地挺立着、守护着,一抹晨辉穿过云层照耀着前进的道路。
柔情的阳光托起流光溢彩的清晨,蜿蜒的道路徐徐展开一段浩荡的历史画卷,飒飒秋风送来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
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
走进岗托镇,一排排藏式民居,干净整洁;一条条河流,清澈见底,一座座山峰,层林尽染。在红旗广场中央矗立的战士雕塑,威严地注视着东方……
一路跟随高耸的山峰、峥嵘的断崖、繁茂的树林,记者继续前往岗托村。
临近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有“西藏解放第一村”牌匾的大门,大门左侧雕刻的棕红色三面大旗以及上面十八军进藏、西藏人民欢庆的画面,不由地将人们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大门左侧屹立不倒的碉楼,似乎在守护着这个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美丽村庄。
沿着直通村里的柏油路,我们能在道路右侧看到沿江修建的一条“历史走廊”——“岗托十八军渡口红色遗址公园”。为纪念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而建的雕像,反映了十八军用牛皮船过江,用牦牛运输物资、用生命开辟道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事件。驻足并仔细观看雕像,强劲有力的身姿和聚精会神的目光无不体现着十八军那种英勇顽强、奋勇拼搏的气概,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让人感慨万千。
雕像一旁矗立着一座碉楼。为充分发展红色旅游,当地政府将碉楼改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纪念馆。书籍、衣物、图片等物资收藏完好,而模型与音效交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红色记忆中,深刻体会到十八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碉楼的窗口向外远眺,两座连接川藏两省区的大桥坚挺在汹涌的金沙江上。
沿着缠绕在大山脚下谷地里的金沙江继续进村,具有浓郁江达民居特色的井栏式建筑映入眼帘,土石木结构、平顶宅院、白墙红壁花窗、“品”字形滴水岩……十分漂亮,环绕房屋栽种的树木和田地使这片热土又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金沙江不舍昼夜向前奔腾,岗托村也日新月异地往前发展。
然而,旧西藏时期,岗托村的人们被看似平静流淌、实则暗流汹涌的金沙江阻挡了走出大山的脚步,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剥夺了当地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
70年前的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时刻谨记毛主席及党中央的教导和进藏方针,在西藏地方政府拒绝和谈、陈兵金沙江沿岸的情况下,决定抢渡金沙江。据史料记载,当时担任正面钳制任务的是十八军左路部队,由军侦察营营长苏桐卿、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王达选指挥,在岗托村对面德格新村色曲河与金沙江汇合处左侧,向藏军发起进攻。
随着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枪在此打响,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这里飘扬,昌都得以解放。解放砸开了束缚千年的枷锁,掀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交通、通信等瓶颈逐渐打破,经济文化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东跨过金沙江,向西翻越矮拉山,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
在金沙江边,岗托村党支部书记永红激动地告诉记者,那段铭记在岗托村山山水水间的红色记忆,吸引了许多游客在此驻足停留,成为岗托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以来秉持着“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精神,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秋末的黄昏来得很快,在宁静的岗托村,举目仰视山壁上两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西藏,看着奔流不息的金沙江,一股浩然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岗托村——它见证了十八军战士不怕死,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划船一边往前冲,鲜血染红了金沙江沙滩,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见证了岗托人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团结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传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微视频】今日昌都丨岗托的新生——访西藏解放第一村
70年前,十八军的将士们,借助牛皮筏子,跨过近百米宽的金沙江,在这里升起雪域高原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吹响了解放西藏的号角。[详细] -
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曾在这里升起
70年前,解放军在这里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70年后,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已旧貌换新颜,大步迈向新时代新生活。[详细] -
西藏解放第一村:老人讲述70年幸福嬗变
绛红色的木头房子,窗棂画满窗花,弯曲的村庄小道,房舍错落有致,屋前房后,大丽花、向日葵盛放,阳台上村民们悠闲地喝着茶,小孩笑着相互追赶嬉戏,牛羊在墙根打着盹,眼前的岗托村一片诗情画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