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故事丨时尚的“网红” 展示新时代新西藏
30岁的藏族姑娘扎西拉姆是个名副其实的“网红”。在视频社交平台上,她名下的“西藏拉姆”账号总粉丝数已超过300万。她分享自己在家乡农牧区的生活日常,也直播带货,帮村里的乡亲们售卖酥油等土特产。
令她意外的是,粉丝们问她的问题都很“奇葩”:“在西藏,你吃得上蔬菜吗?”“你们多久洗一次澡?”“娶西藏姑娘要多少彩礼?”“你们那里是不是都骑马上学?”……
扎西拉姆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的家里通过网络直播和“粉丝”们交流(4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2020年是西藏“网红”群体成规模兴起的一年,拉姆便是其中一员。“网红”与粉丝直接互动,让略显神秘的雪域高原在手机屏幕上不再遥远;放羊、拾牛粪、做糌粑、打酥油茶等代代相传的农牧区生活习惯,在藏族“小哥哥”“小姐姐”的讲解中,直观地展现在了全国各地的网友面前。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让西藏的形象日益丰满起来。除了游客们期待的旖旎风光,一个更加现代、时尚的西藏,正通过“网红”们的镜头,突破人们对“古老西藏”的想象。
为了解答网友的疑惑,拉姆特意拍过自家做饭的视频,不仅有牦牛肉,也有猪肉、鸡肉,还有许多本地大棚里产的蔬菜。
“现在的西藏跟以往相比不一样啦!”拉姆笑道。
扎西拉姆(左)把刚揉好的糌粑递给拍摄短视频的丈夫田辉(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而拥有50多万粉丝的“僜人阿普”,则拍摄了不少自己家乡的新貌。在最近的视频中,这位名为迪龙的30岁小伙记录了自己在家乡——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注射新冠疫苗的过程。他说,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之时,“我们这里依然能安然无恙,为强大的祖国点赞。”
作为西南边陲人口较少族群——僜人的一员,迪龙喜欢称自己是“新时代的新农人”,把直播带货的手机称为“新农具”。
迪龙身着僜人传统服饰站在村庄门口。 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全区开设电商直播2000余场次,围观人数达0.6亿人,销售商品超3000万元,“网红”经济正在成为西藏加强消费拉动、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抓手。
“网红”潮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西藏“潮”的一面。艺术馆、健身房、文艺书店和咖啡馆……这些内地年轻人业余时间经常打卡的场所,近年来也在西藏的各个城市兴起,并纷纷入驻社交网络平台;咖啡师、策展人、说唱歌手、篮球训练师等新兴职业,也通过网络进入大众视野。不少网友感叹:雪域高原的城市生活,原来也如此多彩。
创办了一家少儿模特和美育培训机构的洛桑卓玛,在拉萨一家健身房里健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一家由澳门姑娘在拉萨经营的奶茶店最近便在网络平台上走红,吸引不少游客和市民打卡。说起千里迢迢来创业的原因,店主说:“拉萨是个奇妙的地方!”言语间透着对今日西藏包容性的赞美。
“除了符号化的东西,西藏有很多的优质内容值得挖掘。”西藏“三农”类头部账号“西藏兄妹”联合创始人宋明文和陈俊希说,在“西藏兄妹”全网粉丝破500万后,他们希望基于当地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发掘更多新西藏的新青年,展示不一样的新西藏。
澳门姑娘邵颖怡站在自己位于拉萨的奶茶店里(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从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一块手机屏幕,已能联结西藏跨越千年的历史。在拉萨古城的八廓街区中,不少建在深巷中的老店和老宅院,借助网络收获了新的关注。
这些曾经只属于旧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私邸,如今已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休闲场所或文化遗产;曾经只在深宅中供少数人观赏的歌舞、品尝的珍馐,如今也不再囿于高墙之内,早已传遍高原寻常百姓家。
文字记者:王沁鸥
海报拍摄者:孙瑞博
海报制作者:张宸、旦增努布
视频记者:孙阳、王沁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宝“藏”故事|旅游业带动雪域乡村融入市场大潮
西藏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海拔约4700米,笔直的村级主干道和两旁整齐的牧民安居房尽头,两座现代藏式风格的温泉大楼映入眼帘,楼前停靠的各类汽车,静静诉说着这里别样的“繁华”。[详细] -
宝“藏”故事|在雪域奉献 与时代同行——三名藏族青年党员的故事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高原发展日新月异,背后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记者探访了3名藏族青年党员,倾听他们的时代感悟和故事。[详细] -
宝“藏”故事丨光荣的选择 共同的使命——西藏一家三代党员的“家庭党课”
共产党员的使命是什么?在高原桃花盛开的季节,记者走进顿珠旺杰家,聆听一堂特殊的高原“家庭党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