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作家、编剧杨年华:行走在高原的文化传播者
杨年华骑马深入农牧区采访。
杨年华(左四)在《国旗阿妈啦》研讨会上与专家和演职人员合影。
杨年华慰问五保户妇女。
杨年华工作照。
杨年华接受央视采访。
杨年华与“国旗阿妈啦”次仁曲珍老人在交谈。
《国旗阿妈啦》获奖证书。(图片均由杨年华提供)
“写作和美术,成了我繁忙工作之余的第二职业,因为经常下乡收集素材,所以加班加点、夜间工作是平常事。每次只要我投入创作,就会感觉时时刻刻都在‘燃烧’自己的思想,为之着迷,为之激动,并从创作中‘呼吸新鲜的空气’。”
杨年华现任西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杨年华创作的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国旗阿妈啦》《索桥上村落》获金鹰奖、金鸡百花奖;电影《雪域丹青》荣获伊朗国际电影节“特殊银幕奖”;美术作品《沐浴节》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金奖”等。文学、美术、书法、影视作品在国内国际获各种大奖,曾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全区双拥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对于杨年华而言,创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6年9月,轰轰烈烈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本想考艺术院校的他,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坐上了去往四川眉山训练场的火车。3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他来到了拉萨某部队服役。
参军后,从小喜欢文学艺术的杨年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考上大学的梦想。
在部队里,杨年华利用午休和其他空闲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1989年,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西藏大学。
考上大学的过程十分艰辛,当年,从部队考地方艺术院校在西藏还没有先例,不仅要求是标兵或荣立一等功,还必须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30篇以上,这些要求对于一个士兵谈何容易。
为了上大学,杨年华一有空就步行到西藏日报社,拜著名山水画家刘万年为师。3个月后,他的40多篇(幅)绘画、文学作品先后在《西藏日报》《拉萨河》发表,并被西藏军区评为“自学成才标兵”,而争取到了入学考试资格,进入西藏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班学习。
在大学里,他担任西藏大学学生会主席,多次荣获“三好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团干部等荣誉。1992年,毕业后的杨年华志愿来到阿里地区工作。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暗暗吃惊。当年的狮泉河镇,镇中心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土路,土路两边挤满低矮的土房。漫长的冬季,气温常常降到零下40℃……
“这里能待吗?”杨年华问自己。
然而,阿里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古远的文化遗存却像磁石一样紧紧吸住了他,他又继续像一个战士一样迸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作激情。
16年里,杨年华历任共青团阿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阿里地区文广局党组成员、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阿里地委信息督查科科长、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阿里地区文联主席,世界书画家协会华北协会理事(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等职。创办了《阿里报》,组建了西藏阿里作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美术书法摄影家协会、音乐舞蹈曲艺家协会。
他走遍阿里的山山水水,创作了《神奇的阿里文化》《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巅》《圣土的诱惑》(英汉文)《踏着孔繁森的足迹》《踏尘香巴拉》《古格天梦》《苍洱春秋》《西藏阿里文化源流》等作品,其中,报告文学《雪域之魂》是专门为纪念孔繁森而创作的。
杨年华说,他至今还记得,写作生涯中的第一次感动是一种悲痛与继承的感动——那是在写孔繁森事迹之时曾有过的。一方面,他曾经担任过孔繁森的秘书,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孔繁森;另一方面,他也想时刻牢记孔繁森书记的教诲,更好地继承老领导的遗志。
化悲痛为力量,他加班加点写作,一个月内完成了《雪域之魂》报告文学的书稿。此后,杨年华继续出版了多部书籍,获得了“珠峰文学艺术奖”荣誉奖等奖项,文学创作的铿锵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延续至今。
2005年,杨年华从阿里调入自治区文联。一天,杨年华突然接到日喀则地委宣传部的电话,邀请他到樟木镇,采访撰写一篇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杨年华欣然前往。
“阿妈啦的故事,很早就打动了我的心,当时从报刊、电视上了解到一个如此让人敬仰震撼的题材,我就想着,若是将它写成翔实的报告文学一定好极了,名字我都在心中起好了,就叫《国旗阿妈啦》。”这样的写作机会居然落在自己身上,杨年华欣喜若狂。
为了写好这个平凡阿妈啦的不平凡事迹,杨年华下了不少功夫。
在采访中,语言的障碍都不足一提,最困难的就是阿妈啦当时已是高龄,不能多说话,得靠杨年华自己的观察与感知。如何重现老阿妈农奴生活这一块,也是一个大难题,得靠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方可下手创作。正因下了苦工,他主笔的这几个章节,获得了众多评论家和专家的赞誉和肯定。杨年华成功塑造了这个个人命运跟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榜样。报告文学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目前,杨年华正在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创作,准备出版长编小说集《雪国》《古格王妃》《谭冠三将军》《拉萨尘封五千年》等书。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由他编剧的电影《布德之路》即将上映;刚杀青的格萨尔电影《梦归三色湖》以及纪录片《说唱艺人扎巴》《索桥上的村落(下集)》等也即将和观众见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运输总队首批进藏驼工:从徒步进藏到“天路”通衢
日前,年近九旬的老驼工李兴仁在青海省西宁市向中新社记者回忆徒步往西藏运输物资的岁月。 [详细] -
在时尚与传统间展翅成蝶——访西藏本土彩妆品牌创始人德吉卓玛
德吉卓玛在西藏长大,13岁时考上江苏一所初中的西藏班,自此便独自离家到外地上学。2011年,德吉卓玛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因为不想再向家里要生活费,她开始做服装模特赚钱。[详细] -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摩登藏族青年“回到拉萨”:这是保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最好的地方
“了解藏地的不同视角。”“趣觅”公众号的介绍如是写到。即将从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的该公众号创始人萍措卓玛格外期待外界看见,现代的西藏已与人们印象中模样有所不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