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投身雪域高原 一茬接一茬干

发布时间:2021-08-20 10:44:00来源: 人民日报


图为西藏当雄县格达乡境内的草场。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从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一批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帮助西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锻炼了干部,也培养了队伍。新时代的援藏干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接力建设,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从本报记者采访的三位援藏干部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编者

  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西藏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利明——

  建章立制才能行稳致远

  “基层党建咱们都熟悉,可机关党建质量怎样提高?”面对陈利明,一名机关干部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疑问。援藏期间,不少干部都有相似的困惑,陈利明开始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情况,陈利明打算先去摸摸底。蹲点调研、对机关党员干部进行结构化访谈……一趟趟跑下来,陈利明发现,有的单位党建工作方式手段套路化,“主题党日”主题不明,“专题学习”学习不专,机械完成上级安排,党建和业务脱节……每个问题陈利明都详细记录、不断总结,半年多时间,他访谈了80余名机关干部,最终形成了近20万字的访谈记录。

  “机关党建工作说到底是个责任落实问题。”陈利明认为,“加强机关党建,关键是要按照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要求,根据一系列党内法规,形成上下贯通、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随即,陈利明牵头研究起草了《区直单位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提出党委(党组)作为关键主体、机关党委作为专责机构、党支部把各项任务抓具体抓深入的具体要求,推动区直机关党建工作考核重点向责任制落实转变。同时,区直机关工委还严格督促各单位党委(党组)以责任清单为依据,制定本单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年度任务安排。

  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机关党建工作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陈利明介绍,抓纲带目、化繁为简,让机关党务工作者工作内容更明确,工作职责更清晰。

  “作为中央机关的援藏干部,我深知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我希望借助自身对中央政策法规的了解,切实帮助当地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有了规章制度,很多工作就可以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陈利明说。

  江苏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施勇君——

  把实事做实 把好事做好

  来西藏工作两年多,“溪桥工程”一直是施勇君最关心的事之一。

  缘由还要从他两年前一次下乡调研说起——当时,施勇君刚到墨竹工卡县,对于援藏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还没有清晰的头绪。他只得和同事们泡在村里,看看当地群众究竟需要什么。

  “书记,能不能向上级申请资金,让我们把村里的桥修修?”一天,一名日多乡干部提出了请求。施勇君当即拉着当地干部去实地查看。车子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穿行,最终被一座窄小的土石桥拦住了去路,一行人只得下车步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一发大水桥就被冲垮了,人走不了,牛出不去。”日多乡拉龙村村民扎西坚参诉说着过往。“这里的桥得修!”施勇君暗下决心。

  随着调研深入,施勇君发现,近年来,西藏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但像拉龙村这样,通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便民设施还有不少堵点。和同事商量后,施勇君决定通过先行开展“溪桥工程”,集中解决墨竹工卡县一批有关村组道路交通的民生短板。“经过多方筹措,我们最终筹集了1400多万元资金,在墨竹工卡县修缮了25座便民‘溪桥’,未来3年准备修建100座以上。”施勇君说。

  受“溪桥工程”启发,施勇君铆足劲儿又要搞一个“大动作”。今年,他和援藏工作组整合3800多万元资金,集中实施104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包含青稞小磨坊、点亮乡村路、幸福驿站、暖阳微公益等多个类型,涉及各项民生需求。

  要切实把民生实事做好,做到群众心坎里,还要坚持问需于民。东布岗村的便民小浴室开门了、工卡村一些群众门前的下水道畅通了……小事的改变,切实给群众带来了便利。“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我学到了很多。”墨竹工卡县交通局局长洛多说。

  “援藏项目要关心群众需求,要让老百姓受惠,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也要带动当地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惠及长远。”施勇君说。

  上海市援藏医生、日喀则市拉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张舟——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6年第一次进藏工作时,在拉孜县人民医院,面对当地艰苦的医疗条件,张舟被“难倒了”。

  一次,一名浑身发紫的病人被送到医院,张舟判断病人患上了张力性气胸,急需接受引流穿刺。这个在上海再普通不过的手术,对于当时的拉孜县人民医院却像是一次“拓荒”。医疗设备短缺、人员经验不足……张舟只得和队友们一起,将当地设备进行改造重组,最终成功救治患者。

  3年后再次进藏时,除了医疗任务,张舟还担任日喀则市拉孜县卫健委副主任、拉孜县人民医院院长。“从医生到医院管理者,职责转变了,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这对我本人也是不小的挑战。”张舟说。

  初次援藏时,张舟结识了拉孜医院的新人次多。在一批批援藏医生的帮助下,次多已经成长为科室主任。这一次,张舟想帮助更多当地医生成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条件改善了,如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张舟觉得关键在于调整医院的绩效评估体系,让更多人因为技术能力强、业务成绩好而受到激励。因此,他主动改善拉孜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绩效考核体系。在新指挥棒下,拉孜县人民医院2020年完成68例手术,同比增长210%,三、四类手术数量均有提升,同时开展了全县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全麻术等新项目。

  作为一名一线医生,张舟此前对如何设立绩效考核体系也知之甚少。为了弄清相关情况,他多处请教学习。有一段时间,他一直给派出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总务科、财务科和信息化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打电话,学习先进经验,再运用到拉孜县人民医院。

  “之前我也没想到,医院的运转、发展,也是一门大学问。”张舟感叹,“两次援藏,从医生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使我看问题的视野也在发生变化。能帮到更多当地医生,我很欣慰。”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