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考队考察喜马拉雅山脉灾害链
9月7日,在西藏日喀则市一处山体,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左二)和年轻的科考队员分析地质灾害问题。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近日,中科院8名科考队员进行了为期28天的喜马拉雅山脉灾害链考察工作。野外工作完成后,接下来科考队员将要花费数月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撰写报告。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溃决等多种自然灾害并发及多发区。此次灾害链科考,一方面有助于当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另一方面为我国相关学科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8月30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7日,科考队员在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一个垂直地面的沉积剖面工作。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2日,在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一处山体,科考队员使用罗盘,确定岩石的产出状态和方位。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7日,科考队员王昊手握测距仪,对山体进行观察。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1日,在西藏日喀则市一处山体,科考队员使用地质锤、罗盘等工具,进行地质灾害链科考工作。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7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一处山体,科考队员郭剑使用标尺,测量湖相沉积物厚度。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8月24日,在西藏日喀则市一处雪山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右四)和年轻队员们合影。新华社记者 杜刚 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把课堂搬到“世界屋脊”
65岁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带领7名中科院的年轻科考队员,8月21日至今年教师节,连续21天考察喜马拉雅山脉灾害链,这也是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中的一部分。[详细] -
聚焦高原湖泊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一错再错”收获多
从首个科考点浪错采样“旗开得胜”、到成功为班公错(班公湖)测量“体温”,从曲折完成达则错科考作业、到兹格塘错流域表土取样顺利收官……[详细] -
青藏高原海拔逾4500米巴木错:科考勇士征服勇士湖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8月3日至4日冒雨完成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境内、海拔逾4500米高原湖泊巴木错的科考作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