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汪双杰:攻克施工难题 修筑高原天路
2017年,青海共玉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在高海拔的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一向被视作公路建设中的“珠穆朗玛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登顶”技术高峰的,正是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冻土高速公路技术的开拓者——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汪双杰。
1983年7月,21岁的汪双杰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第二年春天,他便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海拔高度4700米左右、存在多年冻土的边防公路开展勘察设计等工作。
超强紫外线晒得身上脱皮;扛着测量仪器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晚上整理完资料,因为缺氧难以入睡……初到青藏高原的汪双杰一时难以适应,却一直咬牙坚持。多年后,汪双杰仍常用这段经历鼓励年轻人,“苦能锻炼人,也能考验人。搞冻土研究,必须先过这一关。”
亲眼见证筑路前辈书写的青藏公路建设奇迹,亲身感悟“两路”精神,汪双杰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冻土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藏公路建设关系国防安全、边疆稳定。只有‘驯服’冻土,才能在青藏高原上有序推进公路建设。”为此,只要单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汪双杰总是争取前往。他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及灾害有了全面了解,为日后科研攻坚夯实了基础。
2001年,在老一辈冻土领域专家的推荐下,汪双杰成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关“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
修筑冻土公路,确保路基稳定、做好融沉防控是关键。为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汪双杰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创立了公路冻土工程融沉尺度效应理论,创建了公路冻土融沉防控能量平衡设计方法,研发了路基能量导—阻—调复合互馈融沉防控技术。国际冻土协会报告和国际同行评价:汪双杰为国际冻土工程研究开创了新领域、贡献了重大创新。
如何有效处治路基波浪沉陷、纵向开裂、横向倾斜、路面损坏等病害,是冻土公路建设养护中需要面临的又一道关键课题。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冻土公路病害率已达30%,若不有效处治,公路使用性能会逐步下降。为此,汪双杰和团队依托重大工程持续研究,创新了公路冻土病害处治与抗裂性能提升技术,建立了冻土路基路面综合整治技术,工程病害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降低50%,达到全球多年冻土公路建养水平新高度。目前,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漠河机场、格拉油管、中巴公路,及青藏、新藏、青康等4条进藏国道主干线。
2008年,汪双杰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他又带领团队研发出一项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青藏公路铺设油路时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三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让高原冻土成了科研热土,让雪域高原不再是公路建设难以逾越的天堑。
“我不但要坚守,还要稳定和培养一批人才。”作为我国第二代冻土科研工作者、当前国内冻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汪双杰深感责任重大。
近年来,汪双杰先后创立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无论工作多繁忙,作为主要负责人的他都竭尽全力对年轻人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让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如今以80后为主力军的第三代冻土科研人员已经成长起来,各种硬件设施条件也比几十年前有了极大的进步。”在汪双杰看来,成就只代表过去,要创造辉煌的未来,还需要一代代交通人接续弘扬“两路”精神,扛起历史使命,“下苦功夫、啃硬骨头,掌握创新主动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首个公路建设电子招投标项目开标
近日,国道219线隆子机场段迁改工程项目在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这是西藏交通电子招投标系统的首次正式应用。[详细] -
“十三五”期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超11万公里
“十三五”期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全区建成和在建一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乡镇、建制村通达率达100%和99.96%,通畅率达93.7%和75.9%。[详细]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生命禁区”筑就“幸福之路”
在西藏自治区“两路”精神纪念馆中有一张老照片,画面记录的是60多年前,在康藏公路(今称川藏公路)康定到昌都段,施工人员攻克雀儿山险阻的瞬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