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气”车去拉萨!记者亲身体验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程1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路况复杂。十年来,一支由56辆大型槽车组成的特殊车队每天往返于这段高原“天路”,把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液化天然气安全及时、源源不断地送到西藏拉萨。
近日,总台记者跟随运气车队历时三天,全程体验了这条保障民生的能源新“天路”。
记者跟随运气车队
体验能源新“天路”
记者跟车第一天,中石油青海格尔木天然气站内,47岁的西宁人郑有录一边等待槽车充满液化天然气,一边做着出发前的准备。
格尔木天然气站,液化天然气被输入大型槽车气罐(总台记者柳成摄)
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西藏民众燃料结构,保护雪域高原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将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送到格尔木,压缩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再用大型槽车经青藏公路运往西藏拉萨。
2012年,郑有录成为首批送气进藏的槽车司机。他告诉记者,从格尔木到拉萨要翻越多个高海拔山口,因为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行车一日走四季,夏天也要穿冬装”。
运气车队出发(总台记者柳成摄)
下午2点,满载着液化天然气的车辆陆续发车,沿着青藏公路驶向西藏拉萨。由于前几天的降雪,部分道路结冰,郑有录和同行的队友们都放慢了车速。
傍晚7点,车辆到达了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郑师傅拿出公司配发的抗高反药说,再吃点药更保险。
郑有录驾驶槽车到达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总台记者张雷摄)
刚过昆仑山口不久,郑有录发现一辆货车因路滑冲进了公路旁的沟里。郑有录解释说,高原反应导致司机大脑反应变迟钝,长途驾车的疲劳加上公路被冰雪覆盖,就容易引发这样的事故。
晚上11点,郑师傅把车停在了海拔4636米的五道梁休息区。在民间,素有“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的说法。这里空气含氧量低,夏季也常常飘雪,冬季则更加寒冷。
运气车队夜间行进在青藏高原崎岖不平的冰雪路面上(总台记者柳成摄)
按照车队安全行车规定,拉运液化天然气的槽车晚上11点必须停车休息,次日凌晨5点再出发。为了24小时保证危化品特种车辆的安全,郑有录和随车押运员只能在驾驶室过夜。当天夜里,气温降到了零下24度。
经过高反、低温天气等考验
历时三天,运气车队到达拉萨
次日凌晨5点,郑有录踏上了送气进藏第二天的艰辛路程。
郑有录凌晨驾车格外小心(总台记者柳成摄)
从五道梁出发没多久,便行驶到青藏公路的冻土层路段,高低起伏又狭窄的路面好像搓衣板一样。对于装载了20吨液化天然气的槽车来说,存在侧翻的风险,郑师傅有意放慢车速,有时还要借道行驶。
一路颠簸,上午10点,车辆到达海拔4600多米的沱沱河休息区。郑有录和押运员一人吃了一碗牛肉面,休息片刻便接着上路了。
下午4点多,来到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口,这里的海拔已经升到5231米,空气极其稀薄。郑有录下车做检查,同时提醒随车采访的记者,上下车尽量放慢动作,当心加剧高反。
运气车队行进在青藏高原(总台记者柳成摄)
越过唐古拉山口不久,便进入西藏地界。
第三天,郑有录驾车顺利经过那曲市、当雄县,中午1点50分到达终点——中石油拉萨天然气站。
运气车队抵达西藏拉萨天然气站(总台记者唐子文摄)
一路紧张的郑有录脸上流露出少有的轻松神情。郑有录告诉记者,十年来,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与两个儿子聚少离多,逢年过节基本没在家待过,但只要孩子们好好学习,自己受点苦倒是无所谓,“都是为了孩子”!
郑有录与小儿子视频通话(总台记者柳成摄)
卸完车后,郑有录休息片刻便踏上了返程道路。
自2010年“气化西藏”工程启动以来,截至目前,仅拉萨地区年用气量就从2012年不足100万方,增加到2021年5400万方以上。到2021年底,拉萨市主城区天然气供给已实现全覆盖,市区12.7万余户居民、515辆公交车和相关企业享受到青海天然气给雪域高原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茫茫天路穿云海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地形复杂,交通条件差,素有“险在昌都”的说法。[详细] -
青藏联网工程安全运行10年:累计向拉萨输电超86亿千瓦时
9日是“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安全运行10周年。最新数据显示,该工程累计向柴达木输送电量565981.136千瓦时,累计向拉萨输送电量866250.84万千瓦时,双向累计送电逾14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170万吨。[详细] -
西藏“天路”官兵真情送别退伍老兵
11月30日,驻守在西藏的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退伍老兵依依不舍告别了相依相伴数载的哨位,告别了献出青春的高原,告别了精心养护的雪域“天路”,眼含热泪踏上了返乡的路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