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国家级非遗项目扎扎服饰:哲古草原上一道靓丽风景

发布时间:2022-05-06 09:5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3.jpg
图为措美县扎扎服饰。 记者 刘枫 摄

  行进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草原深处,哲古湖一度以不同角度显现。四月的草原是偏黄的暖色系,随处都有三三两两的藏野驴悠闲踱步,绵羊群像一簇簇移动的金黄色花朵。远远望去,草原景色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村名意为“山岩下”,平均海拔4600米,有2000多人,是个纯牧业村。在水草丰美的哲古草原滋养下,这里畜产品丰富,牛肉、酥油、奶渣销往全区,还有年轻牧人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 ,收入可观,生活幸福。

  扎杂村打奶歌(山南市级非遗)中唱道:“奶桶盛满洁白的奶,牧民丰收真是好,草原花开又是喜,水草丰盛牛羊悦。”

  富足的扎杂村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整个措美县,只有这个村里的女性穿着一种服饰,叫扎扎服饰(此为音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扎杂村扎扎服饰合作社展室,色彩斑斓的扎扎服饰十分耀眼。扎扎服饰历史久远,相传有一次文成公主来到琼结,品尝了扎杂的牛羊肉和糌粑油糕后,赞不绝口,并到草原做客。公主到达后,与牧民们饮酒畅欢,醉酒的少女把酒洒在了公主的肩上,公主的头发也弄散了。松赞干布随后赶到,公主来不及整理,反穿了湿透的衣服,去迎接赞普。扎杂妇女看到后,纷纷效仿。

  扎扎服饰传承人阿旺旦达说起扎扎服饰的传说如数家珍。

  阿旺旦达介绍,扎扎服饰最大的特点是针脚要走在外面,贴边都外露,看起来就像是反穿了衣服。服饰的衣领同藏装普遍的大斜襟有别,更像是直身的袍子。服饰的样式分为两种,条纹藏袍和花纹藏袍。服饰是两件套,由氆氇制成,内里是长袖及脚的“汗衫”,加上无袖的长外套 ,防寒御冷。夏天可只穿无袖外套,内搭藏式衬衣。

  阿旺旦达帮记者来了一次“变装”,他一边拿出衣服、鞋子、配饰,一边介绍。扎扎服饰从帽子到鞋子,都有自己一套统一的穿搭风格。帽子由彩色氆氇制成,貌似随心,实则精致;鞋子是氆氇彩靴,工艺非常考究,鞋底是由牦牛毛、羊毛及山羊绒共同纳成,底厚结实;鞋面边缘须用衣服同色系的氆氇绣一圈,再用花纹装饰,防寒保暖、结实耐穿又好看;邦典花色多为“查青”(宽条纹彩虹色),腰围很特别,彩色氆氇上饰以铜钱等传统图案花纹,养眼又暖身。腰饰以皮线用三段铜钱和各色珠子串起,末尾缀着多枚小铃铛,当真可以用“环佩叮当”来形容。

  阿旺旦达告诉记者,扎扎服饰工艺繁复,从纺织到染色到缝制,制成一套服饰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每年只能做出来四五套,目前一套衣服的价格约1万元。扎扎服饰从前是村里女性的日常穿着,现在通常在重要的节庆日穿。服饰只在本村流传,外嫁的姑娘们多少传出去了一些,但穿着也仅限于她们自己。

  如何传承,是51岁的阿旺旦达内心牵挂的事情。他十五六岁便开始在父亲那里学习缝制技艺,从母亲那里学习编织技艺,30多年里,他熟练掌握和精进这些技艺。自2008年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阿旺旦达最关心的就是传承这件事。为了传承好扎扎服饰,他把技艺教给身边的人。阿旺旦达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开展的非遗制作、展示活动,扎扎服饰也常常亮相哲古牧人节。记者发现,他对服饰做了些改良,服饰的两件套已经变为一件,衣领改为普遍的大斜襟,像现在的拉萨藏装一样自带腰带——这都是为了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受到群众欢迎。

  扎扎服饰于2008年2月成为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阿旺旦达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扎扎服饰制作技艺,2012年,措美县文物局投资成立了扎扎服饰合作社,2015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措美县还以扎扎服饰为原型编创了大型场景剧《文成公主草原情》,制作了扎扎服饰传承保护影像,大力宣传扎扎服饰制作技艺。

  多年来,措美县以“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理念,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拓展保护领域,目前除了拥有扎扎服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外,还有山南市级非遗项目2个、县级非遗项目9个。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