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格桑旦增38载巡边守边路:“继续走好父亲走过的路”
从山南市泽当镇一路向南,云开雾散,海拔直降1000多米,一个森林环绕的美丽乡村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山南采访组在错那县的第一站——勒乡。
勒乡地处错那县西南部,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重要的边境乡镇之一。格桑旦增的故事就在这里广为流传。
麦色皮肤,体型健壮,笑容里透着和蔼,他就是格桑旦增,今年52岁,现任错那县勒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格桑旦增有着一份不简单的履历:13岁开始放牧巡边;18岁被推选为勒乡贤村村委会委员;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时,勒乡成立联防队,格桑旦增成为第一批联防员;37岁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阿吉拉姆的传承人;41岁通过自治区第一批选举优秀村(居)干部到乡镇任职的选拔,成为乡镇公务员。
父亲次仁旦增对格桑旦增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格桑旦增说,父亲常说起第一次与解放军接触的场景,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给他分了粮食和衣服,给了他在旧西藏从未感受过的尊重。那时,次仁旦增便有了跟党走的强烈愿望。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面对灌木丛生的山林,解放军需要一名熟悉当地路况的群众当向导。次仁旦增马上站了出来,他说:“我是本地人,对这里熟,我能干好!”讲起从前的往事,次仁旦增如数家珍。
任务完成后,次仁旦增回到了家乡,守好国土的信念也更坚定了。从13岁那年起,格桑旦增就跟着父亲放牧守边。父亲最常说的话就是护好牧场、守好国土,那时格桑旦增还小,但守护国土的信念却在心里扎下了根。
“这条路,从前父亲走,如今换我们接着走。”格桑旦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国土,这一守就守了38年。
有一次,格桑旦增和边防部队一同巡边。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次一天之内往返没有问题,所以凌晨简单打包一点干粮就出发了。上午的行程还算顺利,他们如期抵达目的地有序开展工作,但返程途中却下起瓢泼大雨,雨后的路泥泞难走。天色很快暗了下来,他们摸黑走了大概2公里后彻底迷路了,大家身上的衣物已经湿透,加之夜里气温下降,大家又冷又饿。
格桑旦增凭着经验摸索了许久,带着大家找到了一处可以避雨的活动板房,但没有取暖的被褥,他们二十几个人蜷缩着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巡边守边路是艰苦的,常常需要背上干粮和被褥徒步走很久;巡边守边路也是未知的,随时可能遭受野兽的攻击;大水冲毁必经的巡边小路,趟着齐腰的积雪继续赶路也是常有的事……
即便困难重重,格桑旦增却从未想过放弃巡边守边,这是作为党员的初心、作为干部的责任、作为边民的使命。如今,格桑旦增上了年纪,但仍坚持每年徒步巡边600公里、200次以上。女儿次仁旺姆也入了党,加入到了巡边守边的队伍中。巡边守边的路,他们一代代接续走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记坚守和奋斗在山南边陲的各族干部群众:杜鹃花开满山红
2012年,白玛卓嘎和丈夫赶着牦牛,从洛扎县拉郊乡出发,一路往西南走。[详细] -
【我们正青春】青春西藏 有我担当
青春西藏,扎根基层,助力乡村,耕耘梦想,在高原大地发热发光。[详细] -
两会聚焦:日子红如火 守边劲头足
“参加全国两会前,乡亲们都嘱托我,一定要把边境群众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带到北京去,说给总书记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