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雪域桃源”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08-27 07:39: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尼洋河奔腾南去,印度洋季风顺江北上,在西藏东部的林芝市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域内植被丰富,森林密布。

  位于尼洋河北岸的嘎拉村,拥有数百亩野生桃林,每年三四月份,夹岸而生的桃花次第绽放,漫山粉红霞蔚,山野一片明媚。如诗如画的雪域春光,使嘎拉村赢得了“最美桃花村”的美誉。依托桃花,嘎拉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全村走上了致富路。

  2021年7月21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总书记殷切的话语,道出了嘎拉村在时代发展下的美好变迁,鼓舞着当地干部群众乘势而上谋发展,不断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总书记考察嘎拉村一年来,嘎拉村发展思路更清晰、干劲更足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围绕嘎拉桃花源、农业综合体等项目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西藏林芝市嘎拉村新貌。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摄/光明图片

  
嘎拉村桃花盛开。新华社发

  
嘎拉村俯瞰。新华社发

   1.吃上“旅游饭”,共走致富路

  绿树掩映之下,一幢幢藏家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宽敞整洁,溪水潺潺流淌。嘎拉村在细雨蒙蒙中展现着“雪域江南”的独特风韵。

  嘎拉村曾经一下雨就满地泥泞的土路,早已被一块块青石板取代;过去好几户共用一台犁地车,现在家家都有小汽车;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只会卖资源,如今靠着“桃花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回首过往,恍如隔世。今年38岁的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几岁时,父亲为养家糊口要赶着牛羊翻越村北面的大山去放牧,达瓦坚参经常带着给父亲的食物,清晨从家里出发,黄昏时分才能背着父亲采集的蘑菇、松茸等林下产品回到家中,那时他只能辍学在家。

  “父亲早些年已去世了,他没能看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年,靠着景区分红、跑运输、流转土地、种植养殖等,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达30多万。不仅如此,村子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有了水泥路,环境卫生质量也大大提升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达瓦坚参说。

  外人难以想象,如今生活比蜜还要甜的嘎拉村村民,20世纪80年代还在色季拉山山沟里靠伐木维生。随着伐木被禁止,村民们才从伐木向护林转变。当时,村里的1200多棵古桃树被分到各家各户,眼看着一年一年花开花落,村民的生活却没有一点起色。

  嘎拉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援藏力量。村支部书记边巴说,2014年,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嘎拉村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着力打造“桃花村”品牌,统一经营桃花林,兴建游客接待站,逐步推进人畜分离、造林绿化、庭院改造、道路硬化、管网入地等工程,完成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连年累增,村民们通过吃“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林芝市成功打造“两节一季”“进藏第一站”“人间净地·醉美林芝”等旅游品牌,当地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去年,嘎拉村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户均分红10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整合思路,通过探索推出精品民宿、文创产品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要素,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下派到嘎拉村开展驻村工作的达珍表示。

  8月的嘎拉村,瓜果飘香、麦田金黄,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映衬着嘎拉人犹如桃花盛开般灿烂的笑脸,诉说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光景。

  2.多元产业齐头并进,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望着挂满枝头红彤彤的苹果,村民次央开心地笑了。“今年我们村的苹果产量高、品质好,一斤可以卖到6到8块钱,在果园工作一年有两三万收入,这比过去种青稞收入高很多。”嘎拉村观光采摘园占地100多亩,有桃、李、樱桃、葡萄、苹果等十余种水果,硕果累累的果树给村民们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就在几年前,嘎拉村绝大部分村民仍然只会种青稞,信守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村党员干部的开导帮扶下,不少村民开始学习种植水果苗木,进入村办观光采摘园工作。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是关键。”边巴说。

  桃花过了花期怎么办?季节性收入不稳定怎么办?这些都是嘎拉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嘎拉村建强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党建+乡村旅游”“党建+基层治理”“党建+乡村文化”等发展新模式,不断汇聚发展动力,形成“产业富农、组织强农、文化兴农”的乡村振兴新气象,带动了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围绕桃花旅游观光,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建设观光采摘园、升级改造农家乐、培育花草基地、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推出文创产品、制作桃花特色美食,旅游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除此之外,土地流转也是嘎拉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现在嘎拉村有100多亩流转土地,平均每亩租金1300元,主要用来种植蔬果和苗木。“流转土地是为了不浪费资源,让每一块地都发挥作用,让村民们都能够从中获益。”边巴说。

  如今,在嘎拉村村“两委”的带动引领下,全村构筑起了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腰包越来越鼓。2021年嘎拉村集体收入1262.3万元,同比增长13.2%;33户152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同比增长12.9%。

  片片盛开的桃花铺满了嘎拉村的致富路,嘎拉村正成为雪域高原生态致富的乡村振兴样本。

   3.“红色研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今年3月,嘎拉村“团结颂”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正式开馆。“通过不忘总书记的嘱托、颂好党的恩情、办好老百姓的展览、讲好村里人的故事,展览不断扩大红色研学的影响力,提升红色研学的魅力,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讲解员、大学生村官黄海芬表示,自开馆以来,展馆先后接待党员群众120余批次,1万余人次观看了展览。

  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把故事讲“新”,把人物讲“近”,把情怀讲“浓”,展馆内还设置了党员初心学堂、“笑脸墙”拍照留言系统、桃花实景打卡点等,增加互动体验功能,实现“联展、联学、联训、联游”目标,通过开发文创套盒、桃花口罩等文创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亲切交流的生动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边巴说,总书记来到嘎拉村后,全体村民受到极大鼓舞,掀起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思想共识。

  边巴结合身边的故事,用村民听得懂的“乡言乡语”为村民讲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嘎拉村脱贫攻坚成果和村民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村里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变等成效进行宣讲,让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村里巨大的变化都是依靠党的领导、党的好政策。

  除了宣讲,嘎拉村党员干部还开展了和村民面对面谈心交流,对于村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并询问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群众一同探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策略,共谋发展路径,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嘎拉村以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开馆为契机,进一步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初心使命,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共绘发展蓝图,共建幸福家园,共护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边巴表示。

  4.擦亮绿色招牌,生态优先成共识

  一纸杯烟头可兑换20积分、一斤塑料袋可兑换100积分、5公斤废报纸或纸板可兑换300积分……“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的垃圾兑换明细表上,积分兑换规则一目了然。

  兑换商店内另一边的货架上,摆满了食品、生活用品,每一样商品下面,都标注着单价和换购需要的积分数量。

  近年来,嘎拉村以“绿色银行”为载体,对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一次分门别类的整体升级。2022年,嘎拉村“两委”创新推出“绿色银行”积分制度,给村民建起了绿色信用档案——“绿色金融积分排行榜”,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可在中国农业银行“惠农e贷”中予以增量授信,并优先享受农户信息建档、信用等级评定及贷款额度提升等金融服务。

  “绿色银行”背后,是一幅原生态与现代气息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为嘎拉村群众带来经济收益,也渐渐内化成他们的自我意识。许多村民在生产生活闲暇之余,借着散步的机会在村中转转,捡拾地上的垃圾。每一次弯腰,都会为“桃花村”添上一抹生态底色。

  据统计,从2021年1月4日营业至今,“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共兑换26万多积分,为村民换购各类商品。

  绿色招牌越擦越亮,“生态饭”越吃越香。嘎拉村先后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自治区级生态村”“自治区文明村镇”。边巴说,总书记考察后,嘎拉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更清晰,干部群众干劲更足了。

  在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鼓舞下,嘎拉村不仅开展季节性植树造林活动,而且进一步实施绿化亮化、绿色篱笆、瓜果庭院建设等工程。如今,嘎拉村已经实现庭院绿化全覆盖,周边植树造林绿化面积达到240亩。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嘎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让美丽河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对于嘎拉的未来,嘎拉村干部群众满怀期待。

  5.高原特色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依托良好的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嘎拉村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在对嘎拉村的采访调研结束后,调研组认为,西藏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底子薄,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嘎拉村发展经验不可完全复制,但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对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迪作用。

  党建引领是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便会蹄疾步稳。嘎拉村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驻村工作组、双联户、“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从推动党建工作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到以务实举措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行稳致远,嘎拉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不断凸显,对“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动能”这一时代课题做出了生动注解、积累了可贵经验。

  产业发展是路径。嘎拉村桃林有数百年历史,但在未形成旅游观光产业之前,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任何收益。依托资源发展产业,是变“输血”为“造血”的长久之策,农牧民可通过从事产业经营活动、参加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提高劳动技能,也就是捧上更加有保障的“金饭碗”。

  人才振兴是保障。构筑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兴则乡村兴。将资金、项目、人才、产业扩展到广大农牧区。同时,选调一批优秀的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推动人才、资金、技术、政策、资源优势深度融合。

  守住绿色是底线。嘎拉村依托村中桃花资源发展旅游业,形成“旅游+”发展模式,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这是嘎拉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嘎拉村的成功,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努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缩影。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西藏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一定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尕玛多吉、杜倩,光明日报通讯员张猛,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罗布、研究员陈朴)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