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扎西吉彩:让非遗“特技”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
“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一点左边的青稞,向上撒三下,再抓一点右边的糌粑,向上撒三下。”吉祥切玛、青稞酒、哈达……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简称扎西吉彩)厂长拉巴琼达,身着一身庄重的藏装,正向到访的采风团记者介绍藏族传统习俗。
图为扎西吉彩匠人在打制特色暖壶。贡桑拉姆 摄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西吉彩社区。近日,当记者走进扎西吉彩“四合院式”的加工厂时,厂里的匠人们叮叮当当地打制银器、铜器,雕工精细,图案别具一格。
“扎西吉彩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拉巴琼达告诉记者,扎西吉彩的金银铜打制技艺传承有过曲折,但从未失传,“起初的产品,主要为宗教用具”。
图为扎西吉彩匠人打制暖壶。贡桑拉姆 摄
截至目前,扎西吉彩生产的产品共有四大类,即民族特需用品、宗教用品、古建筑装饰品以及旅游产品,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宗教特点。同时,不断为社会免费培养技艺能手,有效推动了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
图为扎西吉彩匠人打制的纯银酥油灯。贡桑拉姆 摄
多吉次仁的舅舅曾为扎西吉彩的老匠人,总在舅舅膝下玩耍的小多吉,也成为扎西吉彩的“常客”。2013年,多吉次仁初中毕业,次年他便“侄承舅业”正式在扎西吉彩学习技艺。
“在厂里多劳多得,只要足够勤奋,收入还是挺好的。”如今,多吉次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希望传承好这门技艺,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将来供两个孩子读大学”。
图为扎西吉彩匠人打制的包银木碗。贡桑拉姆 摄
“近十年来,国家先后投入105.5万元(人民币,下同)用于扎西吉彩非遗项目保护及传承人发放补助。”拉巴琼达称,扎西吉彩的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如今的产品也不再是单一的佛教用品,而是随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进行生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图为扎西吉彩年轻匠人多吉次仁打制西藏妇女纯银腰饰。贡桑拉姆 摄
记者从日喀则市文化局获悉,近十年来,各级财政对该市非遗资金投入达72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以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个、代表性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32个、传承人20名,市级65个、传承人41名。
图为扎西吉彩匠人们手工打制的各类产品。贡桑拉姆 摄
“现在的扎西吉彩发展很好,希望得到更多的扶持。”对于扎西吉彩未来的发展拉巴琼达告诉记者,该厂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原则,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创新发展和广大民众需求结合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日喀则:金银锻铜技艺在小锤敲打声中传承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是一家从工匠互助组发展而来的手工业企业。2011年,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